多年来,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一直是我关注的话题。每次到基层出差、调研,我都非常留意农村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农药化肥使用等问题,并连续多年就农村的垃圾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撰写提案。
一次到安徽出差,看到新农村干净整洁的街道,农民舒适的生活环境,心中由衷的高兴。问及村里的垃圾处理,村主任告诉我,垃圾由村里雇专人负责统一收集,每月付给工钱。当我问负责垃圾收集的农民,这些垃圾运到哪里?他的回答让我吃惊:“我把垃圾集中起来运到村边的河沟里,一下雨就被冲走了!”之后我又到山东、河南的几个县调研,发现农村环境卫生问题相当严重。垃圾包围村庄,已经成了普遍的现象。
调研中发现,农村的垃圾大致分三类,即生活垃圾、固体废物垃圾和农药包装物垃圾。农村生活垃圾由于无专门公用场地堆放处理,农户随意倾倒,往往造成腐味熏天,蚊蝇滋生。农村的固体废物垃圾包含砖瓦、易拉罐、橡胶制品、塑料袋等各类废弃物。由于许多东西无人回收,不可降解,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污染了环境。农药包装物再利用率低,加之没有农药包装物回收制度,大多数农民在用完农药后随手将包装物扔在田间地头、沟渠河边。在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我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提案”。
今年春节前,我回农村老家看望住在村里的二伯。与二伯聊天中得知,村里的农民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片面认为多施肥、多打药就能增加产量,并没有意识到污染会引起耕地质量退化。一些地区由于长期不合理地大量施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加上污水灌溉,造成农用土壤中的污染物不断累积,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农民应是“主力军”,需要应有的污染防治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但不少地方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以卖化肥、农药获取收入,对指导农民降低化肥、农药投入,推广污染防治技术,减少面源污染缺乏积极性,甚至有所抵触。为此,我在2014年两会上提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提案,建议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公益性推广任务范畴,提供经费支持,确保人头费、运行费、培训费和推广专项费,保证污染防治技术推广落到实处;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保护农村环境、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认识,帮助和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农用化学品,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土以质为先”。没有清洁的土壤,就无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就无法保障百姓健康。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区由于土壤污染引发的某些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已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希望有关方面能正视农村的污染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别再让污染成为农村难以承受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