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京华时报:一堂没有中心思想的《语文课》

吕彦妮

2014年05月28日08:38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一堂没有中心思想的《语文课》

  黄盈积淀两年有余,用新作《语文课》重新杀回北京戏剧舞台,给青年原创戏剧领域制造了一场天真又世故的风暴。

  7位演员,110分钟,1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回顾,从“横竖撇捺”到“一”字,从组词、听写、默写到造句练习,从白话文到文言文,从写作文到参加高考,从一个孩子初入学校的懵懂可爱到他离开学校时的……离开学校时的什么呢?这个形容词或者名词不在舞台上,而在每一个观众身上。

  很多久违的体验在这里重现,包括儿时鼓号队的铿锵旋律,加入少先队时的踊跃积极,第一次戴上红领巾时的自豪,集体朗诵一篇语文课文的温暖,英雄故事带来的感动。很多有关语文和学校的词汇从记忆的长河里浮现,“一件难忘的小事”“晴空万里、万里无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和他的背影”“情景描写”“升华主题”“总结中心思想”“真情实感”……

  进场时,每个人会得到一根2B铅笔和一张白纸,那就是最初的我们每个人;离场时,那张白纸上会写满了字,那是现在的你。这一次,黄盈的“怀旧”充满了轻灵的讽刺,不再像《枣树》《马前马前》和《卤煮》时期的用力,而是将更多的思辨和观点置于作品中。他用丰富的舞台手段将观众带入这堂“语文课”,让大家有充分的理由一起玩一场叫做“上课”的游戏,令人们有时间回看过往,看看我们是如何长大的,看看这个过程里不懂事的过错和懂事之后的错过。

  而更重要的则是剧中“庄重”的部分,几场有关“自我介绍”“背诵古文”“竞选班干部”“取笑老师”的段落,让人很自觉地安静下来,哽住了喉。戏剧节奏在这里发生了静止性的前进,就像我们曾经以为会停住不动的,往往最快失去。在这里,黄盈和他的团队再次将他们一贯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揉在情节里,即“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子母子关系”——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教育关系体”,是每一个在中国城镇乡村长大的孩子都一定会经历的关系。在这次关系梳理中,黄盈拿出了最大程度的自省精神,亦开放了最大的自由探讨空间。每一个故事都没有闭合,讲述完即止,没有结论和判断,没有中心思想的总结——好像一张没有答完的语文试卷,他当然看到了那道题,但就是不答,分数不要了,又有什么大碍。是啊,是要到很久很久以后我们才会知道,有时候以为无比重要的事情,其实微不足道。而另外一种幼稚则是,那时候以为能够在一门科目里取得好成绩,就能更近一步靠近未来的梦想。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喜欢这个作品,因为他在有限的剧场空间和表演时间内呈现出了一种多样化的成长样貌,制造了某些共同的属性,亦挑起了私人的回忆。感谢黄盈,他让7个演员演绎出了几乎所有的师生形态,他没有对任何一个想当班干部的孩子产生敌意,也没有放弃那些怎么追也追不上的差生。他让我们有机会在这场戏里原谅了曾经伤害过我们的老师,也让我们有机会在心里对我们伤害过的老师说一声抱歉。我们还能重新握住铅笔,从如何写一个“人”字开始,学习规矩、礼貌、德行。

  在过去的岁月里,充满了让我们的命运分叉的小径,而这个惬意的夏夜里,能够和熟悉的或陌生的人们坐在一起,分享一个晚上做“同窗”的缘分,交头接耳或屏息凝视,一起在静谧的时光里刷刷刷地用力书写下一篇作文,我觉得是幸福的。  (吕彦妮)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