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长江日报:高考加分调整关键在于堵住不公的漏洞

李杏

2014年05月26日09:10    来源:长江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高考加分调整关键在于堵住不公的漏洞

  2014年高考在即,截至目前,已有31个省份正式出台高考新政。其中,各地的加分政策变化引起人们关注。有媒体盘点发现,调整主要集中在体育、奥赛等缩减项目及降低分值。与此同时,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奖励加20分。

  总体上看,在今年高考中,高考之外的加分口径普遍在缩小。相比于以往名目种类繁杂的加分,新规的出台进一步压缩了加分空间,理论上讲,高考分数这一“干货”在考生升学成绩中的比重将得到提高。那么,在“高考”是相较之下更“硬”的考核方式这一语境下,这是否意味着高招会更加公平呢?

  要对此作出判断,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讨论具体哪个名目是否应该加分、加多少分,恐怕都不是关乎公平实质的要点。细看这些加分项目,诸如体育特长、奥赛获奖、科技发明,以及见义勇为,其初衷都有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鼓励,并以分数的补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这切合于现代教育的理念,质疑这些项目本身值不值得享受加分待遇,还不是矛盾的实质所在。

  真正让人担心的,其实是这些加分政策在实际操作中的公平与公正。从以往的媒体报道来看,任何名目的加分政策,无论出发点多么好,却都可能被扭曲滥用:在奥赛中作弊获奖、由家长老师“捉刀”完成作品参加科学发明竞赛、非体育特长学生谎报资格、艺术类考试藏“猫腻”……但凡有加分的口子,就少不了各种钻空子,有的甚至大面积造假舞弊,风气严重败坏,令加分政策“声名狼藉”,成为社会诟病的重灾区。

  到底哪些学生享受到加分的好处呢?除了少部分真正符合加分政策的学生之外,更多获得加分“照顾”的,或多或少都与权力和利益沾边。追究这些案例不难发现,从教育系统内部,到不同系统之间的利益交换,甚至直接由金钱铺路的各种“条子生”、“点招生”,在一些地方几乎成了享尽各种高招优惠政策的主力军。于是,高考加分沦为服务于少数权贵的利益输送通道,一般学生只能“望洋兴叹”,造成极大不公。

  因此,无论是体育特长生项目的减少,还是部分地区下调奥赛加分分值,亦或是高达20分的思想品德加分,只要还有加分的空间,又缺乏严格的约束与监督,仍然难以摆脱少数人别有用心的上下打量。即使没法再大刀阔斧地加上几十分,但在“一分压倒一片”的高考中,其效果照样蔚为可观,让少部分学生得到不合理的竞争优势,继续享受特权。

  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今年的加分“口径”有所收缩,充其量只是一个制度漏洞的有限缩小,不公的程度或许有所减少,本质却无变化。或许有的声音认为,漏洞逐步缩小就是进步,但如果只在用技术手段缓解症状上做文章,却不去关注实质,这就像是在对待腐败问题上止步于“治标”一样。加分作为一项实现公平的调节政策,为何在实践中全然走形,反而加剧不公?这一漏洞该如何堵上,应该是未来高考改革的一大课题。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