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新京报:我只看到在温暖中变老的知识分子

史兴庆

2014年05月21日08:41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我只看到在温暖中变老的知识分子

  【“归来”系列评论之四】

  影片将观众从批判引向爱情,成功了;但从爱情引向反思,却是失败的。

  电影《归来》和《活着》、《霸王别姬》等经典文艺大片完全不一样,触动心灵的只剩爱情了。

  张艺谋导演拍摄《归来》的初衷,虽不想复制《活着》,却也未必是想打造一部爱情文艺片,成为《我的父亲母亲》的升级版,或者《山楂树之恋》的老年版,他还是希望延续自己上世纪90年代作品中、也是文艺片惯有的那种对社会和人性的批判反思,但无法做到像《活着》那样直白,于是便将初衷“留白”在了爱情上。

  所以,影片在开场带有批判色彩的社会化叙事、“点到为止”后,便迅速转入了爱情。从陆焉识归来开始,讲述了一个“唤醒爱情”故事,试图用“批判——爱情——反思”模式,进行螺旋式的回环和升华,通过爱情带来的感动和唏嘘,引导观众自觉地对那个年代进行反思。

  影片将观众从批判引向爱情,成功了;但从爱情引向反思,却是失败的。

  对于片中长达七十多分钟的“唤醒爱情”,观众有不同的反映:一些看着大片生离死别、激情澎湃的爱情故事成长起来的观众,难以接受这种几乎没有矛盾冲突、温吞水式的“黄昏恋”,自然“心无旁骛”。而那些饱经风霜、返璞归真的观众,虽会为琐碎表象下极简的爱情所感动,但似乎也止于此。

  因为他们看到的陆焉识,是一个能够健健康康活着回家,有组织的关怀、有女儿的相认、有邻居的帮助,感受着妻子的挚爱,在温暖中走进晚年的“幸运”的知识分子;而冯婉瑜,失忆虽然不幸,但能在丈夫的精心呵护下,在一种爱人归来的期待中走向生命的终点,没有家破人亡的痛,也没有“再也不相信爱情了”,何尝又不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所以,影片原本的犀利之处——归来为何不相识?就这样被“焉识”——怎样才能相识、如何唤醒爱情自我消解掉了,没有了张艺谋导演所谓的“一切尽在不言中”,也不必再去探求“冰山一角”之下的全部,甚至开场的批判也成早已忘却的噱头,只剩下心如止水的无言。

  所以,《归来》还是不可避免地沦为了一部普通的文艺爱情片,剥离了原著批判的力度、人性的深度和社会的广度,只留下了爱情,在暖暖的、保留着一生的温度。

  影片《归来》,让我们看到了巩俐的归来,演技越发老辣;感受到了“老到”的陈道明,演技派老帅哥的沧桑味道;可曾经的那个文艺片导演张艺谋,去哪儿了?

  □史兴庆(中国政法大学教师)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