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新京报:“门当户对”无违婚恋自由

孙熠

2014年05月21日08:37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门当户对”无违婚恋自由

  ■ 大学生评论大赛

  在推崇婚恋自由的今天,你还认同“门当户对”吗?有媒体针对7944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9.0%的受访者认同门当户对的择偶观,67.7%的人认为门当户对有利于以后的婚姻。

  很多人向往灰姑娘遇见王子式的浪漫情节,但现实中,上演的更多的是公主与王子、平民与平民一起步入婚姻殿堂。你可以说它挺世俗,但它成为流行的婚恋观趋向,也未尝不是种现实理性:“门当户对”确实有利于婚姻结构的稳定。

  应看到,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境遇和精神层次千差万别。而这种不均衡,本身就包含着内在的矛盾对抗。从身边看,两个生活环境、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都迥异的人,或许在恋爱期因彼此不同有新鲜感,但长期的婚姻生活中,磨合不好,极易演变成不理解、难沟通。

  在《门第》等电视剧里,都曾讲到这样的场景:A(家境很好)和B(家庭条件不如A)一对情侣一起逛街。但B发现,A的消费选择都是其之前看都不敢看的品牌和价位;途中遇见A的朋友,A和朋友聊天,可聊天内容B压根不懂,只能一旁浑身不自在。它暴露的问题无非是消费观、认知结构、人际圈,但就是这样的隔阂,融入柴米油盐的生活中,极易起摩擦。

  婚姻不能用条框去限定,有人会这么说,但这很多时候只是理想主义者的追求。其实平等强调的,并不只是有选择和不“门当户对”者在一起的权利,更多的是在整个婚姻过程中的平等,例如不让对方产生落差和自卑感,不在家庭成员中产生过多权利偏倚。落差和自卑本身就是一种平等的失调,一方权利的过多拥有也是家庭地位不平等的表现。

  所以在我看来,“门当户对”的婚姻弱化了悬殊境遇下产生的摩擦风险,也是种更稳定的婚姻结构。只要不把它当作一种绝对的标准,就无违婚恋自由。

  □孙熠(宁波大学学生)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