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援引北师大教授顾明远的说法称,全国将在2017年执行高考新方案,英语不再参加统一高考。一时引发舆论高度关注。但随后顾明远回应称,“英语退出高考”系媒体误读,一切要以相关部门正式公布为准。教育部发言人续梅也表示,教育部正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制订和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方案确定后,我们一定会及时发布,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方便考生和家长了解”。
高考以及高考改革,当之无愧是当前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一个教授在一场不甚起眼的会议上的发言,立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就是明证。这也难怪,因为对于广大家长和考生来说,高考关乎自身命运。而对于关心中国教育,关心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人们来说,高考显然是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各种弊病的症结所在,也与其他社会问题或多或少地有着关联。背负着这么多东西的高考,显得如此沉重。而关于高考改革的任何风吹草动,立刻都会成为舆论的焦点。
高考改革,实际上要回到一个原点的问题:教育是为了什么?简单来说,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获取知识,提升道德,健全心智,培养情趣。而目前高考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它的引导下,教育被简化成为应付一场考试的活动,已经距离教育的初衷有点远了。高考改革,应当从这个高度着手,而不是简单的考试科目的增减,或者考试方式的变化。
因此,必须要做的,就是淡化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准确地说,是要淡化高考对基础教育单一的影响。我们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基本上都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高考引导基础教育,是无论如何都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这种引导不要是单一的,而要是多元的。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高考把这场考试的另一个主角——高校的地位和作用,严重地降低了。考试的科目、内容和组织,都把高校排除在外,高校能做的,就是看着分数录取学生。显然,这样的考试制度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把高校和考生隔离开了。高校无从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引导考生的学习,考生只能瞄准高考,而高考目前的设计,无从照顾禀赋千差万别的考生。因此,目前高考“大一统”的局面,只能对基础教育产生单一的引导作用。
如果让高校对高考有更深入的参与,局面有望大大改观。实际上,目前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就是在做这方面的探索。现在是时候将自主招生变为高校招生的常规形态了。也就是说,高校要在考试中有更大的权力,能够部分甚至全部决定考试的内容、科目,进而以此为依据开展录取工作。这样,高考对于基础教育的引导就会是多元的,基础教育中也才能够有更多的因材施教,回归教育的本质。在这种情况下,英语要不要考,如何考,其实已经不是问题。因为各高校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出要求,考生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安排。其他科目也大致如此。
事实上,民国时期大学招生,大约就是这样一个制度,在实践中也运转良好。而现在,“大一统”的高考改革起来困难重重,高校难以深度介入,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公平性的忧虑。如果说之前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人们的这种担心还是必要的。而现在,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化,上大学对很多学生来说已经不再是太困难的事情。因此,对于公平性的担忧,不应该再阻碍高考改革的深入,是到了放开高校手脚的时候了。只有把高校变成高考的参与者、主导者,而不是旁观者,高考改革才是正确的方向。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