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四川绵阳三台县新生镇德光办事处,村民意外发现堆放了大量食品、衣物包括汶川地震时分发的部分救灾物资的房间,房内物品均已霉烂并发出恶臭。新生镇承认这批霉烂食品中的方便面、面包、矿泉水等物资确属汶川地震时领取的救灾物资,部分衣物也是当时接收的捐赠物资。(《信息时报》5月4日)
救灾物资过期并非第一次听说——2012年,汶川特大地震过去快4年,有网友在北川敬老院走访时发现,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内存放的妇女卫生巾、医用口罩等捐赠物资已过期,有的物资尚未开包。舆论纷纷质疑:震后将近4年,救灾物资却储而不用导致过期,难道要将公众的爱心永远封存?对此,当地有关部门回应称,是“工作失误”所致。
此次三台这批救灾物资又因何而霉烂?有关人员声称,这批救灾物资当初送来准备发放时就已发现,一些方便面、面包、矿泉水已变质,20捆衣物有10余件已破损(《广州日报》4月30日)。不管事实如何,霉烂的捐赠物品总是让人刺目。去年七八月间,甘肃天水遭遇洪水泥石流灾害,就在民众为灾区祈福和加油时,一批临近过期的某品牌饮料被曝被捐赠至灾区,引发网民热议。
与捐献“过期爱心”相比,救灾物资频出状况,难以物尽其用,倒是普遍现象。通过救灾部门捐赠物资,本应有一定的审查程序,而不是照单接收,可三台这批救灾物资,既然送来时已变质或破损,为何不做处理?“变质”救灾物资的接收与分配为何能一路绿灯?为何当年不按程序申报、登记、拍照然后再销毁,非要储存到现在以至被无意间曝光?
救灾物资屡屡“被霉变”也给有关部门提了个醒,对救灾物资的管理、分配与发放,必须克服衔接不力、监管不力等问题,做到统筹发放、及时发放,有剩余物资应该调配到其他灾区,不浪费每一份爱心。必须建立谁接收、谁审查、谁监管、谁发放的责任追究制度,以防基层部门的责任意识也“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