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观点1+1:开放机关大院就能破除“官僚习气”吗?

蒋萌

2014年05月04日15:5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从“换心接力”看无价生命与有价保障

背景:这是一场“心的接力”。5月2日下午16时55分,一颗心脏离开了脑死亡的21岁主人叶劲,被装入冷保温箱送往桂林机场,南航航班提前15分钟起飞,并提前35分钟降落首都机场。当晚20时53分,这颗心脏被急救直升机送抵北京安贞医院。22时30分,受心者、12岁江西男孩小包心脏已恢复跳动。

新京报发表胡印斌的观点:这样入榫合缝的故事,很有一些传奇的色彩。一些类似的成功案例,共同点往往都是当事人通过网络等渠道,吸引了舆论足够关注,某种程度只能视为“特事特办”。要让那些未被媒体聚焦的人,也能被合理救助,需要各城市、乃至国家层面出台相应制度,为整个救助流程的推进“保驾护航”。要让这样的幸运得以“复制”,还有赖于一些临时举措,被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京华时报发表单士兵的观点:一些地方在出现生命救援不力现象之后,相关单位与部门往往会显得一脸无辜,不停推卸责任,去阐述自身的尽职尽力。殊不知,在一个现代社会,面对一次暴雨袭城,一个公民倒地,相关救援就显得束手无策,这本身就是公共管理的耻辱。在为公民提供保护方面,需要建立更多应急机制,需要更多单位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需要公共安全体系的更加完善。构建起一个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公共救助体系,才能驱散长期存在于人们心中的道德困惑。

小蒋随想:传奇色彩印证了“稀有性”。人们都希望个案式的传奇变为普惠式的保障,但不得不说,理想与现实存在相当差距,其中一大鸿沟就是经济成本。仅就北京急救中心配备的急救直升机而言,每小时转运费就高达3万元,普通家庭很难承受,全由政府埋单也不现实。我们总说生命无价,但在巨额花费面前,话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相对现实的出路是,推出有关商业与社会保险业务,再由慈善基金与政府补助作为补充。只有实现较为完善的运转与支付机制,好的愿望才能接近现实。

开放机关大院就能破除“官僚习气”吗?

背景:湖北省黄石市日前向市民发出公告,从2014年5月1日起市级机关大院对市民开放,市民可在机关大院内休息参观。开放时间为4月至9月的每天6:00至22:00;10月至次年3月的每天6:30至21:30。开放地点为除市级机关大院内办公大楼外的公共场所。欢迎市民参观。

新京报发表毕舸的观点:一些地方政府与民众之间关系频频紧张,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复杂,但政府与民众之间隔着厚厚的高墙,缺少沟通交流,是一个重要原因。机关大院开放,是构建政府与民众融洽关系的有益尝试,也与中央群众路线的精神相契合。开放,让民众不仅能像逛公园一样逛政府大院,更能处处感受到主人翁的权利保障,无障碍地接触所需了解的公共事务。从单个开放日走向政府大院“长年开放”,期待更多地方政府都能像黄石那样自觉推动。民众对政府大院零距离接触,享受到更为优质便捷的公共资源供给,而政府则收获了信任与满意,这毫无疑问是种双赢。

小蒋随想:群众能到机关大院里走马观花,与到政府部门会不会面对“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是两码事。官本位的破除,从根本上讲,需要以心理、地位、视角上的官民平等为基础,明确权力是由人民让渡这一“权源”,再通过法治与民主监督为约束。以此,才能让官员怀有敬畏之心,明白自身不过是代行公器权力,进而认真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开放机关大院,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亲民”,这反证了过去机关的“门难进”,某些“官爷”的内心与思想是否“转型”仍有待观察。当然,此举终归是行政公开的一种进步,人们希望这种步伐更大、更坚实。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王倩)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