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河北定州市民马联合在10余年间收集到十几万块古定窑瓷片,并自费办“定窑标本博物馆”供免费参观,但每年万余元的经费开支让他举步维艰,他希望政府能助一把力。
民间博物馆遭遇这种资金“割喉”的困境并非少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公办博物馆3866座,注册登记的民办博物馆647家,在公办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大趋势下,民办博物馆大都选择免费,即使国家政策允许收费,但因“民博”规模较小,一旦收取门票,参观者更是寥寥。所以以门票收入为计的民办博物馆普遍办馆经费困难,无钱添置展品,个别民办博物馆为了撑面门、要面子,居然用赝品冒充文物“镇馆”。
民办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公办与民办博物馆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将使泱泱中华文明更加熠熠生辉。“民博”的生存窘境自然也需要关注,财政应该像支持公办博物馆那样,给予“民博”适当经费扶持是必要的,但民办博物馆完全靠政府资助生存也不现实。我认为,对规模小但有独到特色的民间博物馆,在自愿原则下采取政府“收编”集中办馆的模式,统一展示各具特点的文物,既有利于盘活民间博物馆资源,展示效果又比其单打独斗会好得多。
中国自古以来有着民间藏宝的爱好、习惯及风俗文化,千百年来流散于民间的文物宝贝不计其数,其中或许不乏国宝级文物。如果能盘活民间文物,让这些宝物“大白于天下”,充分展示,全民共赏,无疑将极大地弘扬华夏五千年的文化。
政府“收编”民间博物馆必须要遵守自愿的前提,收藏爱好者只是将文物“暂交”博物馆保管,借给政府展出,他们仍然是文物“产权人”,文物展品要注明提供人。恪守这样的前提,我相信大多数民间藏宝者愿意为之,文物走进博物馆,无论是从保管条件还是安全起见,都比藏在家里要好得多。
摘编自《光明日报》5月03日文/尹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