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了10天时间自拆地锁,却没有一户居民响应,东城区龙潭街道日前启动地毯式拆除地锁行动,9个社区的1800多个地锁将在一周内强拆完毕。站在路边围观的居民大都拍手叫好,但从一些居民楼上也飘来一阵阵难听的谩骂声。(详见4月25日本报)
读罢这条短新闻,我也禁不住要为龙潭街道拆除地锁行动大声叫好,拍手称快。
众所皆知,北京城区停车难。算一笔账:一个龙潭街道就有1800多个私人地锁,占用了1800多个公共停车地方,全市有多少街道,又有多少私锁,数以万计的公共停车场地变为私人专用,即使闲置也不能让其他车辆临时停放,这不是人为制造停车难吗?
北京城市停车难有汽车日益增多、车位建设跟不上的原因,但更有管理跟不上的原因。我们可以设想:全市街道学龙潭,把那些占用公共区域安装的私人地锁统统拆除,一下子北京城区将增加几万个停车位。这些新增停车位原本就有,只是因为管理不到位,化公为私。管理到位,没有的变为有了;管理不到位,有了也会没有。
别以为管理到位,全市只是一下子增加了几万个停车位。再算一笔大账:可以让数以十万计的车辆解决临时停车问题。一个车位不是一天从早到晚只停一辆车,多数临时停车,一个车位一天可以使用五六次/车。还有一笔大账可算:每辆车减少10分钟寻找车位时间,几十万辆车能减少多少尾气排放?为北京治理雾霾作出多大贡献?管理道路交通的部门,在限号、限行、限制发展和使用汽车的同时,也应考虑如何解决好停车位高效、合理利用的问题。在这方面,管理部门应当向龙潭街道学习,下决心早日实现全市公共停车位无私人地锁。
上周,我在一篇评论中谈论过公与私的问题。公共道路安装私人地锁,这是公然掠夺公共资源、化公为私的行为。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奉公守法的问题。建议市人大研究这一问题,为禁止私人在公共道路安装地锁立法。有一些部门在自己的大院围墙外设置地锁供本单位员工专用,或禁止其他车辆暂停,除特殊通道(消防、急诊等)外,均应一律视同私人地锁予以拆除。立法后,将来公共道路安装私人地锁除追究法律责任外,还可以适当要求安装人交纳拆除地锁的劳务费用。现在,龙潭街道是用公共财政支付这笔拆除费用,以后可以不用掏公家的钱就办好这件事情。总之,不能让化公为私的人占便宜,化公为私的人自然就少了。制度管人管事,理应这么来管理。法律法规是制度的最高形式。一个城市要管理好,法制不能总是滞后。
还路于公,还路于民,究竟是采取临时性停车免费还是适当收费,不可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即使收费,也不应当像现在这样的高价收费。现在的收费价格是以不让停车和赚钱为目的,从根本上说不利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过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