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龙
国家信访局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据介绍,这是国家信访局针对类似问题首次出台系统化的专门文件,将在今年5月1日起实施。
在《办法》即将生效时,有人认为这将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压实属地责任,使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得到及时就地解决。但有人也担心,这样一来,碰到“杨乃武与小白菜”式冤案,会不会最终跳不出余杭知县刘锡彤的手掌。
越级上访、尤其是到京城“告御状”的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像杨乃武与小白菜这样的冤案,如果没有反反复复的“越级上访”,几乎毫无翻案的机会。这一案例被改编成文艺作品之后,对中国民众影响巨大,成为越级上访的典范而被竞相模仿。
但古往今来,越级上访的成功案例实际上屈指可数,更多的人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地越级上访,除了劳民伤财之外什么也没得到。如果文艺作品能表现众多越级上访者劳而无功,估计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对此怀有期待了。
因此,信访局的《办法》也确实是个“办法”。从理论上说,“本级”是最了解情况的层级,越往上就越有隔膜;被“越级”的领导,往往只是批转表态,最终还是回到属地。如果上上级调卷重查重审,就要耗费更多的行政成本。
问题是人们越级上访,正是因为对“本级”甚至上级的不信任,希冀通过高层施压得到公正处理。在封堵了越级上访的通道之后,信访局明确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的倒逼机制,但如果属地不按章依法行事,民众又无法越级上访,那么高层又将从哪里获取这些信息?
国家信访局说,他们正在搭建网上信访信息系统,把来访、来信、来电、网上投诉等不同形式反映的信访事项,在网上统一流转,把信访事项的受理、办理、督办等重要环节,通过互联网公开。
这也许是上级了解情况的一种途径,并且公开信息也便于当事人和公众分析判断。但禁止亲身越级上访后,就该让信件邮件的上访通道更为畅通,还要发挥媒体的采访调查力量,通过媒体公开那些在属地得到解决和因失职、腐败造成不公的正反案例,让民众看到不越级上访也能解决问题的实际,从而建立对属地政府机关的信任。没有这种信任,“属地”将永远不属于当地人的福地。
(作者为本报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