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光明日报:给书店重新定位

陈佳冉

2014年04月23日08:45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给书店重新定位

世界读书日,我们去哪里读书?在线阅读之外,别忘了把目光投向那些曾保存着我们文化记忆的实体书店。

数字化时代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实体书店的生存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那些独立经营的小书店,城市里飞涨的房租和网络书店的强势竞争,让它们如草木临秋,纷纷凋零。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栖息着诗意的店名:单向街、风入松、万圣书园……或迁或关,终于画下了一个个挣扎求生的注脚。近日,北京的三联韬奋书店也有了创新之举,开始了24小时不打烊营业。这与其说是经营者采取的一种商业模式,不如说是对文化产业的一种探索,抛出的是实体书店如何生存的大问号。

实体书店的生存困境是全球性的,当这个世界的“银行多于米铺”,人们很容易将书店的关门与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委顿联系在一起。然而,多项调查都显示,现代人的阅读量不降反升,网络信息、数字读物海水般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只是越来越多的人从手不释卷变成了“手不释机(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作为销售、陈列书籍的书店,自然门前冷落车马稀。 

不逛书店,另一个原因是网络书店的兴起。包罗万象的资料库、20%以上的价格优势、送货上门的物流服务让实体书店在两者的竞争中毫无优势。即使是最“固执”的书虫,早已把逛书店作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也渐渐学会了在书店“只是翻翻新书,把书页翻毛了,封面印满带有汗渍的指纹,然后回家上网下单”。 

人们如何消费,决定一座城市的内容。如果这里的每个人都爱饮酒作乐,那么不打烊的酒吧随处可见,而不打烊的书店就成了稀罕的风景。香港曾有一家阿麦书店,是来自内地和台湾的爱书人的文化地标。几年前,阿麦悄然退场,店员坦然地说:“也没什么,该完的时候便要完,一鸡死一鸡鸣,香港就是这样。” 

单纯把实体书店看作是卖书的地方,那么它的兴衰荣枯也真就“没什么”。没有书店,人们依然买得到书,读得到书,只是我们的城市风貌将一去不复返。巴黎的“莎士比亚”、旧金山的“城市之光”、纽约的“高楼书集”、伦敦的“查理十字街84号”,伟大的城市里总有一两处别样的书店风景,有的婉约秀丽,有的气势磅礴,有的细致精巧,有的古意盎然,它是喧嚣中沉静的力量,是拥挤中孤独的处所,是卸下物质枷锁后悠游嬉戏的精神家园。

成为一道风景,书店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卖书,它更是传播文化信息、引领文化潮流、构建文化生态的重要场所。学者金耀基在《剑桥一书贾》说:“妻子与孩子把我去书铺比作‘打猎’,的确,上书铺就像‘打猎’,你不能预先知道会‘猎’到什么,‘猎’到多少,而(一些书店的书)摆的又不‘科学化’,所以你必须自己一书架、一房间地去猎,这就增加了‘悬疑性’的刺激。”有人看书“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有人求书“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有人在书店与知交“不期而遇”,人与书的缘分、人与人的缘分在这个静谧的空间里浮现出来,这是冷冰冰的网络书店不能带来的体验。实体书店需要提供更多网络书店无法提供的价值,这种价值就是它们的生存之路。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