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为导向配置各类创新资源
如果不合理地将创新活动作为考核指标来要求,必然会形成巨大的“政绩压力”,到头来会将指标变成政府干预创新活动的合理借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行了新部署,强调要“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这既强调了今后要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又强调了这种改革的方向是以市场导向为基本原则,目的在于纠正过去存在的围绕政府指挥棒开展创新的现象。
广东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省份之一,区域创新能力已经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二。从研发能力看,2013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超过1400亿元,全省R&D(研究与开发投入)/GDP上升到2.25%;从研发成果看,2013年广东技术自给率接近70%,发明专利授权数等指标都位居全国首位。这些数据说明,我省已经初步跨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但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广东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特别是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对各类创新资源的配置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宏观层面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我省还没有完全打破政府以行政命令模式或政绩考核模式推动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在一些地方,无论是主要领导,还是主管创新活动的部门,都存在对创新活动盲目设指标的现象。有些地方还将创新活动“政绩化”,不管是否有能力,都提出要打造若干个成百上千亿高技术产业的目标,还将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专利数或新产品产值增速等作为干部考核指标等。其实,从市场化的角度看,这些数据本应是经济发展特别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而不是相反。如果不合理地将此作为考核指标来要求,必然会形成巨大的“政绩压力”,到头来会将原本希望用来作为引导的指标,变成政府干预创新活动的合理借口。近年来的实践也证明,这种做法弊端颇大,为害不浅:一是导致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将创新资源投入到上级希望发展的创新领域,引发创新领域的恶性竞争;二是导致创新领域成为腐败多发地区,出现科研论文注水、创新成果浮夸的现象。
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的配置作用,如何让政府在创新活动中做到定位准确,将是今后我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更好发挥政府在创新活动中作用的关键点。我省已提出要启动“创新驱动”顶层设计,并强调要多依靠市场的改革思路,这既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执行,也是对我省过去创新活动体制机制存在问题的反思。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改革并不是排斥政府,而是要求政府在做好对创新活动合理引导的同时,认真做好对创新活动的服务和监管工作,并坚决消除政府对创新活动特别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不合理干预。
其次,微观层面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我省不少企业还没有成长为合格的市场创新主体,企业创新还存在紧盯政府指挥棒,靠拿财政补贴过日子的现象。研究发达国家以及我国许多创新成功企业会发现,之所以这些企业能在创新活动中保持长久竞争优势,就是因为长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创新,而不是老盯着政府的各类财政补贴打转转。这些企业为了克服容易出现的研发活动与市场发生脱节的现象,普遍都要求搞研发的创新人员定期与市场营销人员相互调换,以使企业创新活动保持对市场的新鲜感,做到所开发的产品更有市场针对性。这些成功经验很值得我省企业学习。
此外,在上述企业中还形成了一种全面创新的竞争理念和能力,通过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以及管理创新有机融合,实现各类创新的相互协同,从而促使企业创新与市场开拓形成互动。而我省的许多企业目前讲创新,大多还只是强调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则成为了短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有新产品,却缺乏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设备;一些企业由于销售能力差,有新产品也难以推向市场;还有一些企业好不容易取得了不错的新产品创新佳绩,但由于管理模式落后,甚至人治色彩浓厚,总也长不大。这一切都说明,企业创新已进入全面创新时代,我省的企业再也不能把眼光只盯在产品开发领域的创新上,还要在工艺、市场以及管理等多领域的创新上有所作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企业与市场共同成长。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省情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