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每日电讯:东京如何分散首都职能

蓝建中

2014年04月18日09:5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东京如何分散首都职能

  ■好望角

  除去山地和岛屿部分,日本首都东京的宜居部分其实非常有限,那里的人口密度更是高达每平方公里14589人。但是,如今人们在东京工作或旅游观光,却感觉不到严重拥堵等“大城市病”。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京曾因上班拥堵常态化等问题,被称为“上班地狱”。

  从首都到首都圈,东京分散首都功能、为首都减负,经历了一个发展和认识过程。总体来看,其解决办法可用“烧饼上均匀撒芝麻”来加以概括。

  和世界其他大城市相似,东京当年严重拥堵,一大原因是首都功能过度集中于城市中心区。那么,首都功能如何分散?东京的做法,不是只向某一个或某几个城区倾斜,而是相当均匀地分散;不是只建一两个“副行政中心”,而是陆续兴建了七个。

  1956年4月,日本出台《首都圈整备法》,通过转移政府机构和吸引企业入驻等做法,开始兴建东京都邻县的“副都心”。首先建成的,是埼玉、新宿和涩谷。1982年,又兴建了三个副都心;1995年,东京的副都心总数达到7个。它们都距离东京30公里左右,大型复合设施、公园、医院、大型商场、大型公司总部、酒店、公寓楼等一应俱全。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日本还在东京等城市圈郊外大力建设以住宅为核心、具有多重功能的复合型新城,并通过建设筑波科学城,向地方转移了大批国立研究机构。如今,筑波这座人口不足21万、面积284平方公里的小城,是日本研究机构和人才最密集的地区。

  与此同时,日本十分重视借分散首都功能之机改善公益环境。例如,工厂和研究机构设施外迁后空出的地皮,多数不是卖给房地产开发商盖楼,而是辟为供市民休憩的公园,这些公园同时也用作地震发生时的紧急避难所。在寸土寸金的东京,绿地、公园和儿童游戏场随处可见,首都功能分散带来的是更为宜居的环境。

  不仅如此,东京首都圈建设不靠地方支援,但不与地方发展脱节。实际上,首都圈要建设成功,与日本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均衡发展的全国性努力密不可分。倘若东京被贫困带所包围,那么,无论怎样摊大饼,由于周边环境并不宜居,也难以实现人口的分散。

  当然,便捷的交通体系也功不可没。从各个副都心到东京市中心,交通极为便利,既有轻轨电车,也有高速公路。例如,从记者东京驻地乘坐电车,20多分钟即可到达横滨21世纪未来港。如果没有发达的交通体系,东京功能的分散显然也无法实现。 

  如今,日本首都圈由东京都以及与其邻接的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这“一都三县”组成,人口近4000万,是世界人口最多的都市圈,经济规模在世界都市圈中首屈一指。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