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新民晚报:正视水污染“破门而入”的现实

魏英杰

2014年04月14日16:05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正视水污染“破门而入”的现实

  近日,甘肃兰州发生严重水污染事件,据当地官方消息,水污染系周边石化企业管道油污渗漏所致。

  这次水污染事件最为公众所诟病的是,从水务公司发现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到切断污染水来源,时间长达18小时。在这期间,对水污染毫不知情的市民已经饮用了受污染的自来水。对此,水务公司的解释是“没有权力作出停水决定”,当地主要领导则表示,对事件“没有任何隐瞒”,“问心无愧”。

  企业没有责任,政府也没做错什么,那么总不能怪民众自己不提高警惕吧?假设这起水污染事件的发生非人力所能控制,但在污染发生后,要是水务公司更加积极应对,政府部门不拖延时间,完全可以在污染水源进入市民家中前,将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不得不说,这种对待公共危机的推诿态度,恰是导致问题严重化的症结。

  近年来水污染事件频频拉响警报,这既是对政府危机处置能力的挑战,也是对政府施政理念转变的考验。兰州水污染事件提供了另一个样本,即城市自来水管道超期服役、铺设不合理对居民用水安全的现实威胁。

  另外,并非只有江河湖泊遭遇污染,并非只有城市自来水才可能不安全。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城市55%的地下水是较差至极差的水质。在今年3月22日“世界水日”,环保部官员披露,现在还有约一亿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问题。记得小时候,农村老家门前打一口井,不到2米即可看到清澈的地下水。而如今,如果不打深水井,根本抽不出多少水,而且抽上来的地下水质量堪忧。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涉及多数民众生活安全的水环境危机。

  这也表明,当前水污染危机已从江河湖泊和地下水遭受污染、水质下降,到了直接“破门而入”,危害居民饮用水安全的地步。换言之,国内各地相继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并非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是在总体性水环境危机下所呈现的表征。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严峻现实。否则的话,有的地方可能还搞不清楚状况,进而不能从理念与决策上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

  有些地方一直都在喊转型升级,喊了半天,实际上还是以经济增长为最大诉求。这也许是思维惯性所致,或许是利益所趋,但到今天,在人们赖以生存的水、空气等自然资源危机四伏之际。所谓转型升级,不仅意味着产业转型,还是政府施政理念的转型、政绩考核标准的转型。政府要始终以民生为念,让民众喝上安全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有钱也换不来的健康生活。

  多年来,过度重视经济增速、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种下的“前因”,结出了当下频频发生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等“恶果”。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整治环境污染、重现碧水蓝天,应当成为最重要的政绩考核指标。否则,这一代人将无颜面对后代子孙。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