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提出后,引发各方讨论,其中就包括北京会将哪些职能机构迁往河北。
相关部门统计的最严重污染城市,10个之中河北要占去8个,这说明过去将京津的高污染企业转移到河北的做法是失败的。因为风一吹,这些污染又重回京津。所以未来京津冀一体化肯定不能走这条路。
目前提出的建设副中心、环京津建新城等基本上都还是在围绕房地产打转转,解决不了真问题。比如行政副中心如果单纯地把部委下属事业单位搬过去,而部委还留在京城,又不知让多少人为了办成一件小事要在二者之间绕弯子,这样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交通堵塞。而目前的环京津建新城,其实是建睡城,是房地产化。看一看燕郊就知道这样做是多么不靠谱。河北燕郊低房价吸引了几十万在北京工作的居民居住,虽然离北京很近,但那只是一个没有工作机会的睡城。
工作与居住最好能够集中在一个相对小的区域才能解决大城市病,这刚好就是一个小城镇的界线。经常去美国访学的朋友会发现,美国数千所大学大部分分散于各个中小城镇。当年的斯坦福大学就是建在农场里,后来该校的毕业生开始在大学周边创业,慢慢形成电子集聚区,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硅谷。
美国的大学镇能够留住人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大学一般都有医科和教育科,这有助于解决小镇居民的看病和上学问题。而毕业于大学中特色专业的学生如果在周边创业,还可形成产业带,带来真正的产学研互动。学生3-5万人,教职工1-2万人,相关配套服务数万人,十几万人的小城就形成了,很适合工作与居住。
北京近百所高校主要集中在两条大马路上,中科院的几十家研究所集中在狭小的中关村,难以扩展。如果环京津周边的县城或者小镇能够吸引数所大学迁移过去,定会带来大的发展机遇,打破目前环京津贫困带的怪圈。
其实不独京津,我国2000多所高校,基本上都位于直辖市或者省会城市、单列市,2000多个县城,有大学的极少,更别提县下的小镇了。但有一个特例,当年的陕西咸阳小镇杨陵有一所农业大学,还有数家农业科研机构,并且形成了国家级的杨陵农业现代科技城,是我国西北农业科技的重镇。如果当时这所大学也搬迁到西安去,这样的农业科技城可能永远也不会出现。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搞的大学城更是没有考虑产学研结合的需要,把数个大学集中在一起,其效果远小于一所大学在一个小城的优势。
目前大家留恋大城市与城区生活,主要的原因还是工作与生活方便。如果在环京津有几十个大学城镇,这些城镇既有工作机会,又能解决医疗、教育等问题,再把到京津的交通搞好,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那里生活。▲(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