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昨日开始他到中国的第一次访问行程。就在他从国内启程之际,《华盛顿邮报》5日发表报道,披露在冷战期间,美国中央情报局曾精心策划,制定了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的出版与推广计划,作为瓦解苏联民心的一个重要部署,并且被认为是大获成功。
这一幕希望不要在中美之间重演。无论是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是前国务卿希拉里,都曾提出中美关系不是以往的美苏关系。在美苏对立的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巨头握紧拳头彼此狐疑相向,整个世界长期笼罩在核恐惧阴影下,全球各处都充斥着超级大国的地缘政治角力。这种类型的大国关系,给人类带来的是不安宁的现实和不美妙的远景,也对两个大国的国力造成极大消耗,最终有一个大国因不堪重负而崩溃解体。
中美分别作为“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论者普遍认为会面临共同和平相处的难题。然而,所谓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博弈,不过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总结,未来却是敞开的、有待多种可能去展现和实践。
中美两国都在努力跳出所谓的历史定势。奥巴马进入他的第二个总统任期以来,两国越来越稳定地用“新型大国关系”来定义彼此交往,这种关系在中美两国的解读和指向,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却表达了共同的一种意愿,那就是习近平主席所说的,太平洋足够宽,完全能够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当然,意愿并不总能代表事实。中美能否形成“新型大国关系”,还有赖于两国对各自国家前景与利益的准确定位。当守成大国以为霸权是唯一通衢大道时,它是不可能有发自内心的笑意的。在这方面,中国对美国有时抱有疑问,并非没有由来。最近几年来,美国所推动的“战略东移”,计划将全球作战舰艇的60%转移到东亚西太平洋区域,而拟定联合日本、韩国等国建立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则将中国排除在外。同样不和谐的是,就在中国与东盟形成自由贸易区、东亚经济一体化如火如荼推进时,美国高调宣称将介入南海事务,对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之争也明确表态,使东亚区域转瞬间陷入一片争吵。
美国担心亚洲尤其是东亚的经济融合会逐渐脱离美国的控制,进而冲击美元的优势地位,这是不难理解的。东亚区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实体经济区,不仅中国,美国的未来也与该区域息息相关。但是,如何在该区域有效保障大国利益,却有不同的方式可以选择。美国如果坚持以霸权的方式排除其他大国的影响,就难免会存在大国意志迎头相撞的危险。相反,如果相互尊重,对彼此的关键或核心利益都有高度认识,进而携手在区域关系中扮演领导性作用,那么出现有效的大国合作共赢局面,并非没有可能。
中国向来不愿意做“赢者通吃”的玩家,而期望无论在权益还是责任上都共同分享。在今天这个世界上,霸权已是一件奢侈品,无论什么样的大国都再难消受。在此情况下,共同分担责任,共同享有权益,是理性的选择。美国独木难以撑起东亚的安全与秩序,在它一再声称中国应在东亚起到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时,它也应该同时说出另外一句该说的话,那就是它会充分尊重中国在东亚的核心关注,不会抑制中国的合法诉求。
达致这种状态显然不易。在日本、菲律宾频繁挑动起东亚安全的神经,中国不得不着手最坏情况的准备时,美国不是抽薪去火,反而时不时站台撑腰、火上添油,这种做法实在不智。东亚区域万一发生恶性冲突事件,这块世界最大实体经济区的塌陷,也必然会使美元的优势地位失去支撑,损害的是美国的核心利益。
中美建构新型大国关系,因此免不了要有一个相互调适的过程。正如美国政治家基辛格所说,中国虽然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但从未有过与另一个超级大国合作——或者通过反对它——参与世界秩序的先例。与此同时,美国也缺乏足够的经验来构建中国参与其中的世界格局——即便它真的有此打算。期待哈格尔这次访华,能进一步加深中美两国对彼此的理解,并为开拓形成新型大国关系,找到更多的共同支点。程亚文(北京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