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设单位到施工单位,从住建部门到房管部门,从表面上看,监管环节众多,部门数量不少,然而大都是“纸上程序”,程序性把关的多,实质把关的少
□堂吉伟德
4月4日,浙江奉化一幢只有20年历史的居民楼如麻将般突然倒塌。几天来,种种疑团萦绕在公众心头:究竟是设计施工时就埋下“苦果”,还是使用不当所致?鉴定为C级危房为何在隔天就粉碎性倒塌?彻查原因、深究责任无疑是当务之急。而同时引起注意的,是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各地城市化建设提速,大批楼房密集建成。有人担忧,一些城市良莠不齐的建筑进入“质量报复周期”(4月7日《新快报》)。
纸上面的70年建筑质量,因为各种原因而只有20年至30年的寿命,使得原本处于黄金期的建筑,却成了危房而潜伏着巨大的隐患。可以肯定的是,“奉化危楼”的地方元素,其实是全国共象,实际情况可能比之更为严重,因为在快速的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普遍低劣的建筑质量意味着安全隐患将会出现一个高发期,甚至出现井喷之势。如果不能从奉化事件中吸取教训,开展全面性的建筑质量普查和“体检”,那么危楼倒塌事件就会层出不穷。
一直以来,建筑质量监管都处于空白,不说特殊时期为解决市民的住房问题,而集中建了一批质量低劣的快餐式建筑,即便在时下,由于种种不作为和乱作为因素,建筑质量同样难以令人满意,各种“楼脆脆”事件屡见不鲜。商品房如此,保障房质量更令人堪忧,一些建筑刚建成就成为危房,楼顶开裂、墙体脱离、钢筋瘦身等偷工减料并不少见。前不久,洛阳市福民一号小区房屋质量问题被媒体曝光,有不满的村民在网上发帖称,“地面开裂、墙体掉灰,已经铺了地板砖的厨房、卫生间防水要重做,每家还都是清一色纸糊的门……”
而令人忧虑的是,对于质量的把关却往往是自说自话——从建设单位到施工单位,从住建部门到房管部门,从表面上看,监管环节众多,部门数量不少,然而大都是“纸上程序”,程序性把关的多,实质把关的少。真正对质量进行现场验收并出具结论的,往往是建筑公司雇来的监理公司。在这样的质量体系和责任把关下,建筑“质量报复周期”比理论可能更加不可预知。
建筑质量衰老原本有迹可循,然而由于先天不足的不确定性,打破了这种规律性并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一方面要增加对建筑质量“体检”的数量,由某个时段而转向全面性普查;另一方面则让这项工作提前,并可能因为先天不足而背负过大的“治疗费用”,要么加固与维修,要么推倒重建,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可能都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包袱。如此看来,短平快的建筑质量要求与功利化的城市推进,最终会成为一杯很难咽下的苦酒。
新建筑“未老先衰”亟待全面体检,而且这项工作必须尽快启动起来。从香港推行强制验楼计划来看,要让验楼真正取得进展,首先要明确各方责任并进行制度性设计,严格界定政府、社区和个人之间关系,一方面要尽快对所辖城市老旧楼房进行全面普查和检验;另一方面要对新建的楼房重新进行质量检测,并出具鉴定结论,以便建立全面而完善的质量档案。更重要的是,必须从质量本身进行源头控制,让检测标准能够对接国际标准,从源头上确保建筑质量,“奉化危楼”才不会成为民生之痛。
质量须终身追责
要跳出建筑“质量报复周期”,需要用“质量终身追究责任”去规避建筑质量风险。建筑法规定:建筑物在合理使用寿命内,必须确保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的质量。这一规定,事实上已明确只要建筑物在设定使用寿命期间出了质量问题,就可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追责主体、追责细节等并不明确,这一法治精神并未很好落实。
湖北 邓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