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广州日报:应急救助基金弥补“最后一米”短板

木须虫

2014年04月05日09:06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5月1日起,贵州省将启动实施疾病应急救助制度,设立应急救助基金,对需要紧急救助但无负担能力、身份不明的患者实施应急医疗救助,避免因“等钱救命”导致严重后果发生,严禁以任何理由拒绝、推诿或拖延诊治。(4月4日《贵阳晚报》)

“等钱救命”在现实中,并不缺少悲剧的样板,比较常见的是一些“无名氏”被挡在了医院的大门之外,使得医院公益性质备受质疑,而酿成公共事件的也不少。

救助机制的短板在哪里?其实,只有一个字,那就是“钱”,谁来给予真金白银的保障。以疾病应急救助为例,从民政救助站、警察再到医院,救助实质上成了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谁处在实质性的最后环节,就该谁“倒霉”,虽然医院是公益性的,但是医疗产生的费用毕竟相当大的部分并不来自公共财政,治疗的成本支出还得由医院自己想办法去填补。类似的,还有诸如对流浪儿童、弃婴等群体的救助。

经费保障是公共救助机制的核心,设立基金可以弥补救助“最后一米”短板。贵州省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由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筹集,并按层级向各医疗机构支付应急救治费用。毫无疑问,这样机制的存在,有效地解决了医院给予特殊群体应急救治“无米之炊”的困境。贵州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不过,应急救助重在救“急”,从人性与伦理的角度出发,所设基金应当发挥的是不区分身份与支付能力的保障与垫付功能,而不能将所有甄别的事项都交给医院来执行,否则因为不能入账,就可能使得一些群体因为不合条件,被挡在救“急”门外。建立应急救助基金只是完善救助制度的第一步,还需要有更多救济与救急的功能,进一步向医院延伸,比如医保、民政救济、公益慈善、商业保险、交通事故伤害救治等都可以加强与基金的对接,释放出更多的保障空间。在此基础上,规范送治的程序,将收容与送治的公共服务机构进行区分与甄别,确保应急救助的公平与效率。

分享到:
(责编:刘茸、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