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广州日报热点三人谈:传统文化“赶考”

2014年04月05日09:05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近日,教育部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传统文化在中高考中加分,固然令人振奋,但也有值得忧虑之处。传统文化“赶考”有哪些问题需要斟酌,如何解决?本期三人谈我们共同关注。

张涨:抽丝剥茧 一针见血 练洪洋:煮酒论剑 指点江山 谭 敏:至情至理 侃侃而谈

传统文化入高考

值得赞许

张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首先一点是为了加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积淀十分丰厚。但这份精神遗产在外来文化的“西风东渐”面前却多少显出一些不自信来,尤其体现在年轻人身上。不说别的,近年来日韩电视剧风靡大江南北,国外的道德观念、礼仪风俗乃至饮食习惯都有大批追随者,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还有多少年轻人在自觉维护呢?

一些传统民俗如端午节的赛龙舟、包粽子,已逐渐淡出了年轻人的视线;毛笔字、古诗词等文化瑰宝,也渐渐成为小众爱好……在学校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意在通过文化这一载体,给青少年植入中华文化的DNA,对于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很有好处。

谭敏:此外,传统文化也有助于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中华传统文化在为人处世上讲究忠、孝、仁、义、信。时下社会问题多多,道德危机重重。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子女应不应该多去看望父母,商家要不要讲诚信,这些在传统文化中根本就不是问题的问题,居然都要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引起全社会的讨论。可以说,通过学校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解决未来社会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练洪洋:一个民族之崛起,一种价值观被认可,离不开民族精神。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血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经过百多年来的发展,尤其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我们回首来时路,发现优秀传统文化已被丢弃太多,令人痛心。近年来,各方都作出反应,重新审视、检讨得失。教育部今次出台“纲要”,可谓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值得嘉许。

传统文化学习

更重潜移默化

张涨:在中高考这样的重要考试中增加传统文化的比重,表明了支持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态度,但以考试作为指挥棒的做法却值得商榷。为应付考试而机械记忆,根本无法真正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应试教育已成为众矢之的,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成为各界共识。而通过中高考加分的方式来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有走回头路的嫌疑,是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思维。学习传统文化,讲究“润物细无声”,需要学生亲身感受激起文化自觉,而不是单纯为了考试。

谭敏:加强学校教育,对弘扬传统文化,提高精神文明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从娃娃抓起,要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道德危机,却未必能在短期内见效。文化传承需要潜移默化,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因此,传统文化也需要长期培养,不应期望立竿见影。另一方面,还应重视社会教育的作用,学生们不仅在学校里受教育,其行为举止更受到社会环境与风气的影响。如果社会整体风气欠佳,那么学校教育的作用就会有限。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教小朋友“红灯停、绿灯行”。可是,爸爸妈妈总是拉着小朋友闯红灯,学校的内容就白教了。

练洪洋:教育部表示将逐步落实课程标准修订,修订相关教材。其实,现在的中小学并不缺乏传统文化内容,譬如我们读古文,既是学习欣赏文言文和古典文学,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此外,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乡土教材,应进行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如此,传统文化教育为何仍存在效率问题?说到底,与刻板的教育方式有关。不考试吧,学校不开课,学生不学习;考试吧,学校填鸭,学生应付,考过之后束之高阁。如果教育观念、方式不变,即使有中高考这根指挥棒,相信效果比过去也好不到哪去。

传统文化教育

应注意取舍

张涨:文化传统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要在课堂形式上有创新。与数学、物理等课程不一样,传统文化课要上得精彩,不能照本宣科,你讲我记,而是要形成多样化、开放性的课堂氛围。文化教育功夫在课外,比如带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体验一些非遗项目,或者参加一些民俗活动,学生才能有更深刻的感受。而在师资方面,鉴于目前很多老师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也谈不上充足,不妨请真正的“文化人”来给学生上课,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非遗项目传承人等。

谭敏:除了教育形式之外,在内容上还需更有针对性,还应与地方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结合起来。文化向来不是抽象的,而是涵盖了思想、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潮汕的功夫茶既是日常生活,也是文化传承。年节舞狮的传统,既是年俗,也是日常健身的手段。正是各种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方能显示出其绵延不断的生命力。

练洪洋:值得一提的是,对传统文化也要有一分为二的思想,一些东西要辩证地看。虽然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忠义、诚信等思想,对维持社会秩序曾经并且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维系现代社会秩序需要更多,譬如说公平、正义、平等、法治、民本思想、契约精神等。传统文化虽能找到只言片语,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这也是当年呼唤“赛先生”的缘起。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要注意冲突与取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分享到:
(责编:刘茸、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