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高大上医院“挂号费1200元”让谁不淡定?
背景:位于浦东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开始试营业,其高端医疗服务的挂号费数倍于公立三甲,最高一档暂定为1200元。从公立三甲华山医院辞职“下海”的民营上海德济医院院长宋冬雷在微博上感谢此举“为上海的专家医生开出了一个合理的门诊价格”。
华商报发表武洁的观点:当下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就连普通公众都无法满意,当然无法满足工商界精英、高收入家庭以及在华工作的国际人士的需要。同时,高端医疗也是需求缺口下的一种市场行为,随着医疗服务向外资开放,也必然会有外资的高端医疗服务出现。如果想限制国内的资本与投资者进入,显然也绝非长久之计。只不过,高端医疗对于现有医疗服务的影响及其冲击,以及医疗服务如何实现恰当的分层以适应并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恐怕亟待求解。
新京报发表何勇的观点:发展高端医疗必须坚持市场化方向,一定要划清公私界限,不能公私不分。既要规范公办医院医生在高端医疗机构自由执业行为,也要限制和规范公办医院的高技术医生大规模向高端医疗机构流动趋势,还要将高端医疗服务和民营资本从公办医院中彻底剥离出来。
小蒋随想:市场与需求是多元化的,这也决定了相关服务与定价必然会出现“分级”。少数人愿意花大价钱享受“贵族服务”,并不是面向大众的中低端服务大肆提价的理由。面对高薪诱惑,确实会有一些公立医院的专家“下海”去高档私立医院。但要说所有专家都将“攀高枝”也是不现实的,这一方面是因为高端市场的需求有限,另一方面公立大医院还具有传统的技术优势与民众认可度。当然,公立医院较低的诊疗费也必须被重视,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性报酬,避免以药品、检查养医是今后医改的一大方向。
电信资费“一国两价”,不当暴利何时终结?
背景:国内电信资费高昂一直饱受诟病,中国移动再成众矢之的。一款仅限于香港地区的通话套餐成为吐槽的“靶子”——仅需68港元(约合54元人民币),便可尽享1700分钟通话、10000条短信,以及不限流量的上网。同价的内地套餐,却只有350分钟通话与10MB流量。天壤之别、一国两价令内地消费者心寒。
京华时报发表周人杰的观点:一国两价”并不在于特区有多“特”,只是垄断者“欺软怕硬”的秉性使然。即便套餐背后有些苦衷,内地通信资费高于香港甚至欧美国家,早已不争。这其中,充分的竞争与严苛的监管是重要的降价原因。而内地一共就三家巨头,还不准携号转网,反垄断执法零零落落,又频遭硬抵制、软化解,消费者只能无奈陷入“没的选”的尴尬境地。无竞争,就无市场活力;有垄断,就有超额利润。国企改革必须在深水中深化,此种方向性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当前缺少的,只在于具体领域的具体路线图、具体时间表,以及那具体的“临门一脚”。
小蒋随想:内地有三家电信运营商,数量上已不算少,只不过这仨大佬深谙“合则互利、斗则俱败”的道理,大家都维持高资费标准,共享饕餮利润。而且,在3G与4G时代,移动、联通、电信采用三种不同的通信制式,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相对的制式垄断与地盘割据。你一旦上了哪家的“贼船”,想中途“改换门庭”可没那么容易,不光要换相应的手机,还要换新号码,这让许多人不愿折腾,进而放弃。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知道症结所在,但大佬们不去解种种结,消费者能怎么办?但愿,别一直“凉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