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龙
今日论衡 之公民问政
教育部网站近日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说,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纲要”没有具体说明为什么强调传统文化教育,只是说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
按照强调什么就是缺乏什么的“传统习惯”,我们可以推断,教育部大概认为现在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和人文涵养的缺失,需要用传统文化来补救。
传统文化在中国就像中医,遇有社会疾病,人们就想起到传统文化里寻医问药。在许多国人的观念里,法律是西药,可以快速治疗急病大病,而传统文化是中药,可以对“病人”进行调理。
但在我们的课本和课程里,似乎从来不缺传统文化。我们读古文,既是学习欣赏文言文和古典文学,也是学习传统文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德格物,立己达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对这些古代名言都耳熟能详。
这几年还掀起一股国学热,到处都有国学班,随时可见国学大师。一些老板为了追国学“新潮”,花费数以万计的钱去名校就读国学。他们学到了用易经推算命理,用孙子兵法指导商战……
优秀传统文化当然要学习,但传统文化果真是治疗当前问题的特效药吗?显然不是。一些贪官污吏在被发现前往往都是“教育家”。他们也会在教育下属时引用爱国爱民清正廉洁的古代名言和典故。而我们的学生争相出国留学,也肯定不是到外国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早在“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从中国的沉疴痼疾中发现了传统文化的许多糟粕,认为中国真正缺乏的是民主和科学,这就是当时所说的“德先生”与“赛先生”。
将近一个世纪之后,中国的“德先生”与“赛先生”有了长进,但还没有发育健全。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现代意识的教育,包括民主、科学、公平、正义、平等、法制、民本思想、契约精神、公民意识等等。这些概念尽管也能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找到只言片语,但还是缺乏系统思想和连贯描述。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进行基本常识和现代意识教育,让学生知道国以民为本则民以国为家的逻辑关系;知道依靠关系办事是因为社会没有建立契约关系;知道应该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匹夫”上升为公民精神;知道只有“立己”、“正心”、“崇德”是不够的,还要建立完善法律和监督制度;知道只有实现公平正义平等尊重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中国文化有辉煌的过去,需要发扬继承,但它不是包治百病的万应灵丹。教育部如果不能对症下药,只会加重教育的病痛。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