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时节。思念故人的心思,多了几分。又或者说,传统的祭祀观念,在蠢蠢欲动。清明扫墓,国人集体作业。
上个周末,陕西省商南县魏家台镇的曹远文兄弟俩给父亲祭祀。没想到载着约千斤重石碑的皮卡车,途经水沟镇太白村大流水组7公里急转弯处,翻入100多米的悬崖下,车上5人当场身亡。两块石碑重千斤,外加扎实的石墩子,车子有没有超载,牌证是否齐全,这些问责算是后话。对于那一家人来说,这起清明节的惨祸,带来的是无限伤痛,以及多几个需要被拜祭的家人魂灵。
也是在上周,另一则关于故人的消息牵动人心。韩国政府正式送还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政府部门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欢迎英雄回家。当年,他们的“志愿”中,饱含着对国家的爱与忠诚。他们,是历史的一部分。他们,唤醒了那个时代的记忆。当“过去”常在心,才有可能大步往前。“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到底只是英雄主义的浪漫,落叶归根才能告慰他们的亡灵。
祭祀,是流传千年的中国文化一部分。它寄托思念,承养家训,一个家族的绵延少不了其中的影像。但祭祀,是否总是形式大于内容,排场大于感受?如果祖先们在天有灵,那场夺走家人生命的车祸,一定让他们无以安怀。这是无论重千斤还是重万千的石碑都无法挽回的心痛。而从流亡他地,到得安故里,无论是否在清明时节上路,英雄们也一定会含笑九泉。
扫墓,祭祀,该是走心的。今天,想奶奶了,去墓地陪她说说话。明天,想外公了,拿出泛黄的相片泡一杯他最爱的香茗。思念,是不该有节气的。
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在这一时节播种,可以期待富足的收成。如果人们的心,也与这一时节般常常澄明与清澈,从实实在在的怀念与追思中,坚固家风家训,才可能繁荣生息,和谐生活。这或是先人们的最大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