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培根卸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一职。在发表的离任演说中,他坦陈19处“遗憾”,处处指向如何当好一个校长、办好一所大学的核心问题。
李培根先生是一位知名校长,他的声誉溢出于华中科大这所大学,其名字众所周知,具有社会声望。他每年一次毕业演讲,既感动了学子,也触动着社会,人们从他身上看到校长的纯粹,看到一种致力于教育革新的切实努力,更感受到了一种情怀。
李培根先生的具体功过,我们无法妄加评论。他在治理学校的过程中,有何得失,有何成败,相信在华中科大、在教育界会有权威定评。但我们能够肯定的是,李培根先生的社会形象鲜明,人们对他印象深刻,甚至将来他会一直留在公众的记忆里。在中国大学之中,或者仅限于30多所副部级大学之中,人们能够记住、能够喊出名字的校长寥寥可数,而李培根先生一定是其中之一。
至少在某一段时间,李培根是中国教育话题中的焦点人物。这种焦点身份,足以说明人们对他的关注。归根结底,这是对大学校长和大学关系的强烈关注,是对教育能有所革新的强烈期待。哪怕只是有点滴改变,或仅仅体现改变的渴望与努力,人们可能都会不吝惜掌声。而李培根先生正有着寻求改变的切实努力,这种努力以一种颇具理想气息、情怀的方式展现出来,赢得人们的尊敬。
事实上,从李培根先生获得的社会反应可以看到,大学校长一职,举足轻重,不仅事关一所大学的命运,也有着极重的社会分量。一所大学乃至一个社会文脉,会在大学校长身上体现,他们不单纯是管理者,更具备精神纽带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近代以来的知名校长,往往是被放在思想文化历史的意义层面来书写的,他们绝不仅仅是忝列校史中的人物,正如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这些名字勾连着深邃的历史记忆。今天,我们怀念这些人物,并期待有堪与之比肩的校长出现。
李培根先生坦陈19处“遗憾”,当然,我们这个社会同样可以列举很多“遗憾”,一个遗憾正是:教育事业中,大学校长回归校长角色、展现教育抱负,往往体现为个人化的努力,优秀的校长不是没有,却往往不世出。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中,有体制层面的推进,也不乏这些优秀校长的个人努力,有些努力堪称功勋卓著、影响深远,即如刘道玉先生之于当代武汉大学、乃至高等教育制度的影响,即可当此评价。至为遗憾的是,这种努力带着鲜明的个人印记,难以常态延续,而好校长恰恰难求,讲为官之道、致力于仕途者代际有人,投身教育充满情怀者寥若晨星。
一个好校长,属于他所在的大学,更是属于这个社会,惟其如此,李培根先生所展现的改变努力,获得社会的强烈反应,获得人们的持续关注。在当下大学现实中,哪怕是一篇对学生有足够热情的演讲,一次文风的改变,一种立志于教育的态度体现,都堪称难得,足以引人尊敬。在中国大学校长的人事更替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到如此的舆论待遇,李培根先生获得强烈关注,他的卸任成为一件“大新闻”,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社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