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3月29日报道,88岁的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资深教授章开沅,今年寒假前给华中师范大学正式递交了请辞“资深教授”的名称和所有待遇(包括每年10万元的津贴)的书面申请,并获得校领导比较爽快的同意。
现今,国内很多高校都评文科(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终身教授。这些资深教授、终身教授的人选报备教育部通过后,享受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待遇。高校之所以这么做,美其名曰是为了实实在在地奖励文科顶级学者,让他们享受等同于理工科两院院士的名号与所有待遇,以及加强文科人才队伍的建设,但其实却是为了凸显高校有与院士一样大牛的文科学者,亦即比拼所谓的面子。
2004年,“985工程”国家重点大学武汉大学就在全国首次公开评选出了7位“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武大社会科学部有关负责人称,长期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者与院士无缘,带来的是理工科一流学者与人文社科一流学者在津贴、住房、学术研究条件等方面待遇的较大差别,客观上给社会科学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所以武汉大学此次开评“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将有利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发展。这个说法很可笑。
章开沅先生主动请辞资深教授,舍弃附着在资深教授上的诸多巨额名利,的确令人十分敬佩。许多人盲目乐观地认为,他的这一举动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会给全国其他众多资深教授树立一个好榜样,同时让社会舆论逼迫他们也辞去资深教授。甚至有人居然会认为他这么做能倒逼院士制度改革。但问题是,在巨额的名与利面前,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主动舍弃?这么说,并不是指责众多资深教授和院士有什么不对,而是道出了人性最普遍、最本真的一面——为了生存、发展和更好地生存、发展,人人都在不舍昼夜地追名逐利。
章开沅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守护良心、淡泊名利和舍得放弃,认为他自己已经获得足够多的名利了,而无需再继续戴着资深教授的“文科院士”帽子了。他说:“在这个(体制内的)圈子里,我也是既得利益者,已经得到够多好处了,所以内心很不安”。但是,如果有人天真地以为章开沅的此举具有什么示范作用,甚至用“自我革命”倒逼院士制度改革,则是经不住任何理性推敲的。在他这么做之前,主动请辞的文科大牛和理工科院士早就有了。比如,在2007年出版的《病榻杂记》一书中,季羡林就请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再比如,去年11月,80岁的沈国舫院士想要从北京林业大学退休,但未获校方同意。并且,他们的主动请辞和退休鲜有跟随者。
因此我们说,即便章开沅请辞了资深教授,也不大可能会有人跟随他同样请辞。这很符合人追名逐利的本性和本能。试想,要不是院士、教授、博导、院长、校长能给人带来重大利益,谁还会去绞尽脑汁、辛辛苦苦地往上爬呢?因此,好不容易才拿下了,谁会主动放弃?这个道理简单地就像没有人会自己没事割自己的肉。这方面,一个鲜活的例子是,即便在中国工程院院长苦口婆心的亲自动员下,争议很大的院草院士谢剑平现在不两年多了,仍然在考虑是否主动请辞院士吗?展开来说,院士制度改革的呼声早就有了,但为何直到现在还没有动真格的?是绝大多数院士强烈反对。不然,中央一纸文件不就早动真格的了?
总而言之,客观、理性地就事论事,我们就会发现章开沅请辞资深教授其实并不具有示范意义,因此请别主观、感性地过度解读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