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28日在柏林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双方就中德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为中德关系发展进一步确定了方向。(3月29日新华网)
习近平表示,发展中德关系,好比驾驶一辆汽车,必须看得远,才能安全和顺利。只要我们双方充实燃料,握好方向盘,中德合作之车一定能既跑得快,又开得稳,驶向光明的未来。
中德两国都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德两国都很看重对方在世界上的作用,双方都意识到对方的举措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2010年两国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此次又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可见,中德关系这辆“汽车”,只要握好方向盘,燃料充实、“保养”得当,就能够在全方位发展的“快车道”上平稳驰骋。
中德两国经贸关系紧密相连。2013年中德贸易额稳定在1615.6亿美元,占中欧贸易的三成。可见,密切的经济合作是中德关系的“机油”,不可或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中欧关系研究报告(2014)》蓝皮书显示:“特别是近10年来,中德两国经济领域的合作已成为双边关系的最主要支柱。中国目前是德国全球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五大出口目的地国。”德国亚太经济委员会主席赫伯特?林哈德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德贸易关系发展迅速,未来双边贸易结构将发生改变,他相信习近平主席的来访将开拓中德经贸合作的广阔空间。”由此可见,德国作为位于欧洲中央的世界经济大国和欧洲一体化的“领头羊”,中德两国建立紧密的贸易关系对欧洲和未来中国的发展始终意义重大。
中德两国政治基础相当牢固。政治上做可以信赖的朋友是中德关系的“汽油”,只有加强沟通,增进战略互信才能够源源不断提供两国前进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因为,只有中德两国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和利害冲突,除了意识形态差异,两国政治基础相当牢固。众所周知,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反思态度要比日本诚恳很多,这又进一步推动了中德两国的民间互信。此次,《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明确阐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之际,双方强调各国人民之间和平相处、相互理解与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正如2013年李克强总理在访问德国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各国尤其是日本,应以史为鉴,吸取二战教训,以德国为榜样,积极深刻反思过去和尊重《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可见,中德合作可以更广泛地拓展到如何治理和维护国家与地区和平稳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方面。
中德两国人文交流日趋活跃。近年来,中德人文交流与合作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谓在中德关系中发挥着“润滑油”的作用。虽然此次习近平在德国的访问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这两天访问中习近平主席将与汉学家和孔子学员代表座谈,会见志丹少年足球队球员和德方教练。这表明文化交流已经越来越得到官方重视。据报道,中国高校联合德国高校和文化机构在德共建立了15所孔子学院和3所孔子讲堂;中国在德留学生成为德国最大外国留学生群体;中德两国高校和科研部门建立了500多对合作伙伴;两国间拥有70多对友好城市。正因为如此,习近平主席建议双方:“加强教育、旅游、地方合作,密切民间交往特别是青年交流,为两国人员往来提供更多便利。”无疑,双方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两国民意基础就越发牢固,两国普通民众的距离就将不断被拉近。
在世界文明的不断发展中,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日益趋向多极化的时代,中德两国各自在本地区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也就必然地在世界舞台上发生交汇。但只要两国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保持合作惯性、提升合作加速度、减少反作用力”,两国关系就能健康顺利发展,就能够源源不断交汇出友好合作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