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专栏

云无心:外科医生带病上岗,真值得“点赞”吗?

云无心

2014年03月28日10:5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一位外科医生,称“身患胃癌4年多,仍坚持做了上万台手术。他带着止痛棒动手术,甚至一连吃下6颗吗啡片镇痛;他拔掉自己针头紧急处置病人,用自己的经历鼓励病人……”

除去报道中的夸张成分——比如有医生指出,4年多上万台手术,意味着全年不休息,平均每天也要超过6台手术,不太现实。光这位医生带着止痛棒服用镇痛片上岗的行为,就已经把他对医疗事业的热爱,显示得淋漓尽致,确实是用行动诠释着“大医精诚、大爱无痕”的真正内涵。

在我们的社会里,这样的“英雄人物”经常见诸报端——带伤上场的运动员、带病上课的教师、妻子待产坚持上岗的交警……媒体和公众,往往把这些做法作为“正能量”去感染社会。

精神固然可嘉。然而,这些带病上岗的做法,真的值得“点赞”吗?

很多岗位需要良好的身体状态,比如外科医生、司机、生产线上的工人等等。当身体处于不适,尤其是“重病”“服药”的状态下,身体状况难以避免地受到影响,判断力跟正常不同。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作,发生事故的风险大大增加。而外科医生、司机、生产线,一旦出现事故,可能人命关天。可以说,这些岗位的“带病上岗”,并不比酒后驾车的风险更小。

即使是那些“不危害他人”的带病上岗,也并不值得鼓励。有的症状是可能传染他人的——比如一个老师或者学生感冒发烧,还坚持去上课的话,可能会传染给其他学生。美国的学校里,一旦发烧超过100华氏度(37.8 ?C),就必须离校,直到退烧24小时之后才能复学。呕吐、咳嗽这些我们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病,也必须隔离在家。这种“娇气”的做法,却保护了别的同学不致于染病。每个人都这么执行,也就保护了自己不被染病。从长远看,却是更有利于保证上学出勤。

即使那些既不影响他人生命、也不影响他人健康的带病上岗,依然不应该鼓励。每一种症状在医学上都有适当的处理方式。在某种症状之下能从事什么样的活动,应该由医生来作出判断,而不是当事人自己决定“能否顶住”。每一个人,尤其是专业性很高的人,都是社会的财富。他的耽误治疗、病情加重,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损失——也是家人亲友的损失,社会也要为他的治疗付出更多的资源。因为他带病上岗而直接“受惠”的人,是社会价值的“局部优化”——在更大范围的社会范围内,却不是一个“全局优化”的选择。

更广泛地说,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他是自己的,是他的家人的,也是社会的。他的工作具有社会价值,他保重身体、照顾家人,也是社会价值。很多时候,我们夸大了工作的“贡献”,忽视了“个人利益”的社会价值。比如中国篮球迷熟悉的一个例子,休斯敦火箭的一场比赛打得难解难分,而队中球星麦克格雷迪因妻子待产而打完了上半场比赛就去了医院。美国的球迷非常理解,反倒是许多中国球迷指责他“自私”。一场比赛的胜利可以愉悦球迷,但是谁能说,这种愉悦比陪伴他的妻子、见证他的孩子出生,就要更加“重要”呢?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