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晚上7点,浙江省杭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自3月26日零时起,全市实行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采取控制总量和“错峰限行”调整措施。杭州市的“限牌令”一出,不少市民涌向各大4S店,掀起一股抢车狂潮,甚至有人为了屯牌一口气买下百余辆面包车。(3月27日 新华网)
据悉,从去年10月开始,限牌传闻在杭州出现了一拨又一拨,但每次出现不久,杭州市相关部门就会出面辟谣。直到今年3月25日,杭州“限牌令”突然出现。从传言已久到屡屡被否再到政策的突然“空降”,留给公众的是“措手不及”和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本来治理城市拥堵,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治理雾霾,而出台“限牌令”,是一件好事,但怎么好心却办了“坏事”?结果却是让公众觉得心里“更堵了”,公众反倒不领情了呢?。
面对网友质疑“为何会说限就限,搞这样的突然袭击”,杭州市相关部门给出“之前辟谣系公众误读”“之前采访的是治堵办,其没参与‘限牌’,因此其回答‘不知道’‘没听说’却被公众误读成不会限牌”这样的回答。而一位市交通局副局长说“选择保密是因为‘限牌’太敏感,总结其他推‘限’城市经验,认为‘突袭’更保险”,这样的说法更是让人不敢恭维。作为政府的一部分,市治堵办给出的模棱两可的答案让公众误读,那它的上级主管部门、杭州市政府当初又干嘛去了呢?公众只当是政府在辟谣,哪知政府内部的分工,这无疑会使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长此以往,今后但凡政府出来辟谣,即便是正确的信息,怕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狼来了”之后,公众都不会信了。
而早在201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该意见称,依法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是人民政府密切联系群众、转变政风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现代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稳定市场预期,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举措。那么在此次杭州市突然“限牌”这件事情上,一项与公众密切相关且如此重大的政策实施就为了政策效力不打折扣,而选择“突然袭击”,还振振有词说这样更“保险”,这是否侵犯到了公众的知情权呢?
其实,越是跟公众密切相关的,越是应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信息公开也应该更及时,面对公众关切,政府的不回应、不发声等,更易使公众产生误解或质疑,给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显然,此次杭州市的“限牌令”与公众期望相比,相去甚远。抛开最后的治堵效果好坏不说,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的不利影响,成为杭州市治堵的一道“硬伤”已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