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有关铁路部门556个车次执行始发旅客列车末端空闲卧铺优惠票价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看着一则12306网站数十字的公告被媒体反复解读,不免感到有点“小题大做”。反观铁路部门,倒是淡然处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禁想追究一下其中奥妙。
笔者五六年前乘坐火车的时候就看到了火车站和列车上有空闲卧铺打折的公告,现在执行的政策与原来基本一样,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不知媒体哪里来的报道、评论兴趣?不外乎有三种原因:一是铁路是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关注度高,涉及面广,报道铁路有“噱头”;二是关注打折信息,关注价格问题似乎是媒体体现社会责任,展现其民生观察角度的最佳平台,有此消息当然不能放过;三是相对于其他垄断行业,铁路运输产品信息相对透明,有了不费吹灰之力得来的信源,少了求证的辛苦,何乐不为?
其实这种借机炒作、小题大做、缺少实证的报道、评论更多展现的是其新闻观察的“错位”。
全面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许多大事小情值得媒体关注,涉及国计民生的诸多话题更是需要舆论抽茧剥丝,细细道来,或解疑释惑、或鞭挞时弊、或传递正能量。这其中,既对媒体底蕴有着较高要求,也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有着不低的要求。对一个行业、一个领域,没有多年的观察、持久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其报道难免陷入自说自话的窠臼。新闻讲究真实性,我们可以有一说一,实话实说,但不能牵强附会,借所谓网民之口,说出不经之谈,其报道难逃哗众取宠之嫌。内容为王的时代,分析更要体现建设性,可建言献策,亦可直言批评,但不能无中生有,“大变活人”。
类似这种旧闻当新闻,过度解读,乃至误导的报道、评论不能一直“错位”下去,行业有自律才能杜绝此类报道误导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