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出席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中国关于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实现核能持久安全和发展。这是中国首次公开提出“核安全观”,也是世界各国第一个提出“核安全观”,对全球核事业的发展及安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资源大国,更是能源需求大国,即便在当前国内能源布局中,核能未占据极大比重,随着经济模式的升级,煤、油、气等传统能源总量不断枯竭,风、光、热、核等新能源必将迎来更大发展契机。国内现在电力装机70%是火电,在环境压力下,火电必定会逐步受限,水电难有更大开发空间,太阳能、光伏能还受到一定技术制约,真正能够大规模代替化石能源的,唯有核电。
核安全主要讲的是核材料的安全储存、运输,核设施的保护,防止核事故和恐怖分子取得核材料,制造核袭击,或者“脏弹”袭击这些问题。简单说,就是防止世界在和平利用核能的过程中出现意外。
“光明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核能事业发展不停步,加强核安全的努力就不能停止。习近平主席的表态体现出中国对于安全发展核电的坚定决心。福岛事件之后,中国核电事业基本处于整理回调阶段,生产、管理水平与日俱增,核材料的使用和处理也有章可循,自五十年代以来保持的核安全使用记录良好,也增强了中国应对核恐怖的信心。
目前全球有430多个核电反应堆在运营,还有250多个研究型核反应堆在工作,200多个核燃料循环设施在运转。这些核材料有的在电站、有的在科研院所、有的在企业。1993年至201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通报的有关核材料和其他放射性材料丢失或遭偷盗、非法获取的事件达2100余起。如何围绕核安全问题建立多国互信机制,以确保全球生态安全,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国际议题。尤其是9?11事件之后,恐怖主义活动甚嚣尘上,少数恐怖分子围绕核材料的图谋一直在进行。
经济利益是中欧关系的核心,能源问题是所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解决好核安全问题,必将影响未来全球能源配给布局,要做好这一点,不仅需要外交政策的演进,更需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技巧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