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北青报:“放火求爱”凸显留守儿童精神贫乏

2014年03月25日09:03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放火求爱”凸显留守儿童精神贫乏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留守儿童的问题长期存在。6000万留守儿童和他们背后的家庭,不容我们忽视。四川广安市12岁的女孩小琳为了见妈妈,竟然烧毁邻居家的房屋,只因她觉得“事情搞大了,妈妈就回来了”。

  作为留守儿童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放火求爱”是精神贫乏导致的极端事件。儿童时期正是精神世界发育和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早期社会化阶段,父母外出打工不仅是一种物理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光,留守儿童与父母都被隔离在两个不同的生活世界,彼此不能进行直接的社会互动,只能以间接的方式进行联系和沟通。

  留守儿童在面临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和青春期变化等问题时,往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多少年来,留守儿童想念父母,渴望家的温暖,但相聚的时光却总是那么短暂,对家的勾勒都来自想象和回忆。“爸爸妈妈”在许多时候成为一个遥远而空洞的符号;只有在春节父母返乡的时候,才能变得真实而具体。为了见到妈妈,小女孩不惜“放火求爱”,这样的行为偏差,错得让人痛心。

  亲情是孩子最好的情感支持系统,是“心灵一生的牛奶”。然而,农民工在实现家庭经济功能的同时,不得不将抚养教化孩子的家庭功能“转嫁”给上一辈或者同辈的亲友。由于“重教轻养”和“施教不当”,留守儿童通常面临着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问题突出、道德教育大打折扣、个性发展深受束缚、人际关系冷漠疏远等问题。

  留守儿童精神贫乏,说到底也是一种权利贫困。在许多人的眼中,与物质生活和知识学习相比,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发育和建设似乎没有那么不可或缺,通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农民工父母在与子女的“亲情连线”之中,关注的焦点往往只是“学习成绩如何”和“身体怎么样”,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通常成为“沉没的声音”,找不到表达的出口。

  只不过,再遥远的距离也可以传递亲情,再忙碌的父母也不能放弃责任与担当。健全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满足他们在情感交流、道德引领、学习辅导、生活照顾、安全保护等方面的特殊需求,既需要农民工转换观念,也需要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力量发挥作用。

  杨朝清(湖北 研究生)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