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愿意参与、热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真不是错。但是,凡事往负面上生扯,然后不遗余力地强加于人,有这种习惯的,还真不在少数。
日前,《最强大脑》节目里的一位小朋友就遭到了无数口水和“板砖”,他的爸爸中招更多。据报道,《最强大脑》的一期节目在家长群体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爆大家关于教育“得失心”的大讨论。12岁的李云龙在节目现场失声痛哭的场景让不少家长深深反思:享受过程和看重结果,到底哪个更重要?
引起众人这么大的反应,全因为年仅12岁的李云龙小朋友在与意大利同龄孩子进行比赛时,误以为自己做错而失声痛哭。
对李云龙小朋友和他父亲的负面评价,这里不再重复。这里只想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对一个记忆力超群的被媒体冠以“神童”称号的孩子那么苛刻?我们看到过奥运选手因为失利痛哭,我们看到过没得到桂冠的影视明星流下眼泪,可这时人们会奉上无数赞美之词,诸如“男儿泪”、“雪耻心”等等。但是,为什么单单不能放过一个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懊恼流泪的孩子?
的确,当下绝大多数孩子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中,学得过多、学得过深,丧失了人生中许多应有的美好经历,没有得到人生素养的全面培育。尤其是一些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变成了单纯的学习训练,对孩子人生的全面培养被“做人上人”的功利心侵蚀。这种做法确实危险极大、亟待调整。但是,公众对当下教育环境的不满、对功利心的厌恶,不能由李云龙这么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来承担。
话说回来,就算是李云龙小朋友因为害怕失败而哭泣,这种做法是不当教育的结果,但是,是人就会犯错误,一个12岁的孩子犯了错,应不应当承担众多网民甚至是教育专家的责难?大家究竟是在反思当下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呢,还是在消费一个孩子的失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若是自己的孩子在得失心的把握上出了问题,为人父母的,会用板砖拍死他?会用吐沫淹死他?还是以理解的心态,用恰当的方法去引导他?
看看相关报道,可以发现,与李云龙同场竞技的那位意大利神童,也曾因为自己失利而数次投入父亲的怀抱失声痛哭。不知为什么,这个信息,在后来的“大讨论”中,有意无意地被众人忽略了。古语云,胜败乃兵家常事。请那些把板砖和口水视为神器的人反思一下,这种境界,您自己拥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