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长江日报:“两会”不止是拉近距离

付小为

2014年03月14日08:57    来源:长江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两会”不止是拉近距离

  “两会”结束,接下来,各级各部门将全面进入到新一年的工作开展中去。回顾这十几天来,代表委员的发言,各方媒体的观点,既可以总结出一些新的变化,也或许对今后的工作推进有所助益。

  此前有媒体观察到一个现象,记者在提出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雾霾、医疗安全等时,常常会直接问代表、委员,其个人是什么感受。对话形式往往是,你的感受是什么,对方则以第一人称主语作答。如是“你”、“我”间的一去一来,被认为是国家宏大问题与普通大众微观话题之间的切换,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管理者或者参政议政者能够带入性地以普通大众的视角看问题,从而发现问题,或者搭建双方的共识。

  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程度的道理,至少相对于那种双方生活在两个世界,互不理解,甚至无法理解,总是需要隔靴搔痒着“揣摩”要好。会形成这一层面的共识,一方面可能在于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国之内日益严峻的问题,例如空气质量,以至于作为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个体,都必须面对它,并想办法着力解决;另一方面,更为畅通的信息交流、更为热络的、以民意为核心的政治气氛,促进了管理层对民众感受的进一步重视。不可否认,这是一种进步。不过,我的疑问是,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不是管理者与民众的距离不够近?

  从一些现实的事例来看,必须承认,隔阂和不理解不能说完全没有,不过,更多时候,我们在谈共识,谈得更多的,也是“共识”基础之上,下一步要怎么去做怎么去解决。“两会”的场合,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怎么解决问题。

  如果从这一目的出发,可能有些共识性的表述,就显得有些多余,甚至是某种“推诿”。比如,三亚市长说自己也买不起商品房。又或者在被问到空气质量的时候,表达一下对环境污染的牢骚。是的,比起回避问题,这个态度是好的,至少看到了问题的存在,也有着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然而,问题要不要解决,要怎么解决,并不能在“感同身受”中烟消云散。最让人担心的一种情况,就是承认问题、念叨问题,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提到解决问题,就谈顶层设计、多部门配合、铲除顽疾难度很大云云,更不用说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开先河。

  以拉近距离为起点,“两会”应该做的,以及做得更多的,其实是“共识”之上的怎么推动、怎么实现,策略谈和方法论研讨。这不仅是对“两会”的期许,也是对国家、区域管理者日常工作的期许。而有了“共识”这个前提,相信这样的期盼中的未来离我们并不远。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