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在回答房地产问题时,总理说:房地产问题是个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居民住房问题。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这应该是政府奋斗的目标。政府还是要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力度来解决好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城镇集中连片的棚户区还居住着上亿人,可以说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几百个人一个旱厕,特别是北方,到了冬天居民入睡要带着棉帽、穿着棉衣,这可以说是政府心头之痛。所以今年我们要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的力度,至少要再改造470万套以上。(3月13日人民网)
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这应该是政府奋斗的目标,直接点明了政府的责任。紧接着,总理承认了一个现实:不具备“住有所居”的基本生存条件,回应了“政府还是要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力度来解决好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问题”这个承诺。更值得称赞的是,总理能说出“几百个人一个旱厕,特别是北方,到了冬天居民入睡要带着棉帽、穿着棉衣”这样的实情,如果不是亲身感受,恐怕无法说得这样具体,这么形象。
改造棚户区,李克强总理有着亲身经历。2004年12月26日,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在上任后的第12天,冒着-30℃的严寒,深入抚顺最偏远、最贫困的莫地沟棚户区进行调研。在调研中,眼含热泪的李克强代表省委、省政府向棚户区居民郑重承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们搬出棚户区,住上新楼房!”从2005年开始,启动了辽宁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经过三年艰苦努力,提前超额完成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又于2007年开始了辽宁省城市5万平方米以下和1万平方米以上的连片棚户区改造工作。
总理改造棚户区的亲身经历,为解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决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这个基础,更来自于总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由此我联想到,前几天,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参加山西代表团审议,谈改善民生时现场吟诵多年前在晋祠看到的对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他说,我对“乐事还同万众心”印象特别深,用现在的话,就是要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要以棚户区改造为抓手,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更多棚户区居民早日“出棚进楼”,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乐事还同万众心”。李克强总理不光在两会上关心棚户区里的居民,还曾两次考察、重点督办山西大同棚改工作。当得知如今30万棚户居民已全部搬入新居时,李克强总理说:“老矿工为共和国建设做过贡献,现在要把欠帐补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句话,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李总理那种朴实、宽厚的亲民、爱民情怀,也让人看到了大国总理的责任。
“把民之所望作为施政所向”,“把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这是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的精彩语言。透过这精彩的描述,让人看到,总理心中始终装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始终装着人民的冷和暖。他能记住晋祠的对联,能说出棚户区中“旱厕”、“戴棉帽睡觉”等实情,就是他把民生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在时刻思考如何让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开心和过得更舒心。
李克强总理这种重民生的责任意识,接地气的朴实作风,对各级领导干部是个极大的鞭策。党员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才能与民同乐,只有弘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敬业精神,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才能激发强烈的责任感,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将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一个重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