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齐鲁晚报:是谁在借金色大厅“镀金”

沙元森

2014年03月11日14:18    来源: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是谁在借金色大厅“镀金”

维也纳金色大厅曾经是一个让国人仰望的音乐圣殿,而现在再提到这个地方,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镀金”。这些年中国音乐人络绎不绝的自娱自乐,已经让金色大厅成色大减。宋祖英作为第一个进入金色大厅演出的中国民歌歌手,日前在全国政协文艺界别分组讨论时也无奈地将中国演出团队在金色大厅的表现称为“灾难”。
  中国音乐人为何对金色大厅情有独钟?说起来也简单,无非是觉得维也纳是闻名世界的音乐之都,而金色大厅又是维也纳爱乐乐团常年演出的场地。宋祖英在金色大厅的成功演出,让很多人看到了榜样。如果金色大厅能成为一个艺术标杆,激发起中国音乐人更大的努力,也无可厚非,但实际情况是,金色大厅没有艺术标准的门槛,只要付得起场租,任何人都能到那里演出。花上两三万欧元,回国就可以在简历上增加一行令身价倍增的演出经历,这对很多音乐人来说都是非常划算的。当然,演出场地没有门槛,不等于维也纳的观众没有品位。一些缺乏水准的演出,在当地送票都无人问津。虽然很多演出都是在“垃圾时间”进行的,但是把金色大厅当卡拉OK包间的做派终究是有辱斯文的,即便是承租方都觉得尴尬,只是搞不清中国各路演出团体的虚实,不好一一拒绝。
  中国演出团队在金色大厅“好戏连台”,看上去只是一些音乐人在艺术上的“投机”,背后却有一些管理部门为之牵线搭桥、推波助澜,并将这种文化“走出去”当做政绩,这其实也是一种投机。正因为彼此有需要,互相推动,才造就了中国音乐在金色大厅的畸形繁荣。这种无视观众、不看市场的演出,既是艺术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国家形象的损害。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越来越重视文化“走出去”,并将其视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举措。文化“走出去”不仅能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塑造国家文化形象。好莱坞大片和影视剧“韩流”的成功,都值得我们的艺术工作者去借鉴。文化“走出去”有很多种方式,但要获得成功必须遵循市场的规律和文化传播的规律。金钱铺路,自娱自乐,这种方式不但无益于文化“走出去”,反而会自断门路,最终毁掉的将是中国音乐艺术的品牌,就像一些伪劣产品在海外市场给“中国制造”带来的负面影响。
  要制止这种已经蔓延的“灾难”,寄希望于金色大厅的艺术审核不太现实,必须让更多的国人了解各种“金色大厅”的真相,不给投机者提供获利的空间。更重要的则是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去除对艺术消费的崇洋心理。不然,“金色大厅”之外还有很多可以“镀金”的地方。

 

分享到:
(责编:孙端端(实习生)、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