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就业岗位并不缺,缺的是适合岗位的人……”在江苏省代表团分组讨论的现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一席话引爆了会场。随后,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也语出惊人:“现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专生、大专生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陈丽芬代表的话虽然有点偏激,但是作为一家大型集团的董事长对此却最有发言权,毕竟企业的各类人才很多,有足够的实践证明她才会如此说。笔者在宣传部门工作,与企业老总们接触较多,对企业的情况相对了解也较多。现实的情况确实如陈丽芬所说“就业岗位并不缺,缺的是适合岗位的人”。目前,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一方面是面广量大的大学生们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许多企业为招不到专业人才而着急的两难局面。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尴尬局面,固然有许多原因,但归根结底是“急功近利下的蛋”。
首先是大学急功近利。不顾客观实际,盲目扩招,致使大学生总数每年都在大量增长。而作为学校来说,硬件设施跟不上,只能是边扩建边扩招,疲于应付;软件更是捉襟见肘,师资力量远远达不到学生的要求。过去一个研究生导师只带一两名最多几名研究生,而现在有的要带十几名甚至更多的学生。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其教学质量跟过去相比岂能同日而语。这一点还可以从考生录取率看到,过去,中专生要几个甚至十几人才能录取一个,而现在的本科生录取率高达80%以上,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是家长急功近利。由于受多年的传统思想影响,学而优则仕,不少家长认为“大学是孩子的唯一出路”,上了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和有一个好前途,自己脸上也才能有光。为此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千方百计哪怕是倾家荡产也要让孩子上大学,一味追求孩子的分数和学习成绩,至于孩子是否综合发展和全面提高大都不闻不问。因而造成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孩子,学习成绩可能不错,但适应社会能力却很差,有的甚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在3月9日晚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网络访谈中,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良一爆料:由于快递业务的便捷,眼下高校学生把积攒的脏衣服寄洗,再通过快递寄回来,成了邮政的一种新业务。试想一个连自己衣服都不洗的大学生,谈何成为将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呢?
欲改变这种现状,须对症下药,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方能使大学生们学以致用,加快成才。否则,后果堪忧,这话不是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