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想到一个运用对联写作的比喻:提出问题是出上联,回答问题是对下联,结果是横批。比如, 3月3日“两会”开幕式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代表中央提出:“在政协的各种会议和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方针,……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这就好像出了个鼓励勇提尖锐问题的上联。有没有人来对下联呢?3月6日的新闻,披露至少有两人在对“下联”。
一个是胡春华。《南方都市报》的《胡春华回应“有无更大老虎落马”提问》消息透露,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5日面对记者提问:“下一步广东反腐有什么举措?还会不会有更大的‘老虎’落马?”以“再次笑了”的赞许态度从容回答。值得注意的是胡春华让报道中省略了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身份,而突出“全国人大代表”——分明是在回应俞正声的“两会”要“欢迎尖锐”之“上联”。这一信息还让人想到,中央并非只允许开“两会”时“欢迎尖锐”,而是要放之四海而皆准:各级领导在任何时候都要“努力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
另一个是俞正声自己。凤凰网6日报道:5日,俞正声来到湖北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面对网上“武汉发展是否太快”的尖锐问题,却毫不回避地亮出自己支持武汉“加快建设”的观点——武汉9条地铁同时在建,是因为“如果地铁分散建设,成本可能更高,宁可负点债,也要加快建设,让地铁尽快成网,我看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俞正声与胡春华两个“下联”的最终效果如何,有待时间检验。但现在可以说,至少启动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因为“提出一个好问题或回答一个好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无论如何,这样直面尖锐要比回避和压制问题要好得多。
俞正声为何要代表中央提出“欢迎尖锐”?目前没有人明确解读。但央视3月5日播出的《楚国八百年》第八集,从侧面进行了注释——楚怀王拒绝让屈原提尖锐问题,最终自己囚死于秦国,导致八百年楚国灭亡。无论是五千年的华夏史还是九十年的中共党史,都有无数事实证明,“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然而,至今还有一些不敢对“下联”的现象。6日的南都新闻就有《今年拉不成部长了 记者改喊“留步”》,“今年全国两会,人民大会堂北门的‘部长通道’不再允许记者拉部长,改由工作人员‘请’。被红线隔开的记者只能喊。”这就是说,尽管许多记者打算勇于提出尖锐问题,却面临着部长们难以听到的困难。而这一困难是去年没有的。是否有人在婉拒“鼓励尖锐”?
还有,试看一些媒体的两会报道和评论,“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还是凤毛麟角。有些人似乎认为,两会中强调的2014年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可以不包括全面推进“欢迎尖锐”。但是,他们忘了,一切改革都是打破禁区的创新,如果没有“‘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方针”护航,就不可能真正解放思想,一切改革都会流于叶公好龙。只有改革未始,言路先开,才可能说改就改。这只要想想屈原的改革失败和晚清维新流产,就可尽在不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