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改革意味着改革不能局限于某个或某些领域,不能自缚手脚、画地为牢;“深化”改革意味着改革不能浅尝辄止、知难而退,而必须深入核心、迎难而上;“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改革已经没有禁区,也没有退路。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昨天隆重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向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今年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浓墨重彩突出了改革的主题。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改革的内涵贯穿始终,“改革”在报告中出现了77次,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热词”。梳理、研读报告关于改革的论述,不禁感受到改革主题重若千钧的分量。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是在三十多年改革基础上的再出发。再出发与初出发的环境已大不相同,因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都改得差不多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再前进一步可能遇到的困难,比以往前进十步遇到的困难还要大,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要比以往多得多。这个时候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就是说第一要有大刀阔斧、一往无前的勇气,第二要有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智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推进改革,特别强调了大无畏的勇气、坚定的决心对推进改革的关键作用,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品味。
《政府工作报告》将“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列为“三大原则和政策取向”之首,郑重宣示“改革是最大红利”,提出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30多年的改革,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最大的动力,提供了最丰厚的红利,下一步社会经济发展,仍然需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通过深化改革分享最大红利。动力和红利都来源于改革,但改革的逻辑已有明显不同。前30年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下一步改革,需要从经济体制领域扩大到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全面领域,包括推进政府自身改革、打破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等“自我革命”式的改革,都再无拖延和回旋的余地。实际上,前30年改革已有从经济体制领域扩大到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取消人民公社制度,就既是农村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变革,也是农村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这些成功经验,对全面深化改革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李克强总理在首个《政府工作报告》中77次论及改革,凸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也凸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全面”改革意味着改革不能局限于某个或某些领域,不能自缚手脚、画地为牢;“深化”改革意味着改革不能浅尝辄止、知难而退,而必须深入核心、迎难而上;“全面”而且“深化”的改革,意味着改革已经没有禁区,也没有退路。改革再出发的钟声已经敲响,我们做了改革的“过河卒子”,唯有高唱强劲悲壮的战歌拼命向前,任何形式的停止和倒退都没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