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新京报:打破刚性兑付势在必然

2014年03月06日09:53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打破刚性兑付势在必然

■ 金融观察

打破刚性兑付,无异于给广大消费者敲响了风险警钟,引导消费者客观认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减少对收益率高低的单边过度关注。

如果一件事情无法永远持续,那么,它必将终止,刚性兑付就是如此。2014年3月4日晚间,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宣布2011年公司债券第二期利息无法按期全额支付,从而构成国内首例债券违约事件,打破了债市刚性兑付的魔咒。

大部分市场人士对这条新闻的直观感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打破刚性兑付就像靴子落地,势在必然,只不过没想到来得这么突然,且发生在债市,而不是更受关注的信托业。

作为标志性事件,超日违约的突然出现意义重大。从宏观经济金融全局角度看,及早打破刚性兑付是有利的:其一,有利于金融风险的稳健释放。金融的核心是信用,信用的关键在于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摊和确定合理的风险对价,让市场在信用形成和维系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刚性兑付对市场发挥作用产生了阻塞影响,风险阻塞在金融体系内部,缺乏有效的疏通。如此状态之下,金融风险快速积聚,就像一个被吹大的气球,如果没有缓释途径,迟早会爆炸,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而突然打破刚性兑付,就像在气球上戳了个小孔,有利于疏导市场预期,让积聚的金融风险得以渐次释放。

其二,有利于抑制信用的无序膨胀。信用发挥了杠杆作用,为经济增长输送了金融助力。但刚性兑付带来了两种危险,一方面,少部分金融中介机构在刚性兑付的潜在压力之下,被迫进行滚雪球式的信用扩张,不仅产生了所谓金融空转,也导致信用过度扩张,使得市场的风险链条变得更长、更脆弱。另一方面,刚性兑付的存在无形中提高了市场融资成本,给实体经济形成冲击。因此,打破刚性兑付有助于缓解这两种危险,抑制信用不必要的、高成本的无序扩张。

其三,有利于金融消费者得到及时的风险教育。当前,资产管理行业和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让中国金融消费者的投资习惯和风险偏好都发生了根本改变。在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产品提供者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价格战变成主流,进而导致消费者的大部分注意力都被吸引到收益率上,对风险缺乏必要的警惕。而打破刚性兑付,无异于给广大消费者敲响了风险警钟,引导消费者客观认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减少对收益率高低的单边过度关注。

其四,有利于各项金融改革深化推进。刚性兑付的靴子落地,对金融改革而言,一方面消除了一些后顾之忧,风险有序释放将给改革进一步踏入深水期创造较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更迫切的推进需要,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望稳健提速。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打破刚性兑付,从全局看、长期看既势在必然,也是有利的,但短期内对局部市场,甚至对全局都将形成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在当前国际政治局势较为混乱、中国经济金融不确定性增加、人民币汇率震荡贬值的背景下,要对刚性兑付打破之后,市场可能出现的风险共振、波动性加剧、道德风险悄然滋生等问题予以高度警惕,确保金融稳健发展的底线。

□程实(作者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