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长江日报:提案不要怕“不专业”

付小为

2014年03月06日08:42    来源:长江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提案不要怕“不专业”

@商界杂志:两会中的企业家是永远不会受到冷落的话题制造者。他们有的针砭时弊,一时间引导舆论热点话题热火朝天;有的口出雷人之语,同样引发铺天盖地的争议。但不论怎样,他们仍是最值得关注的一群掌握着话语权的人。

@老田埂:我发现每年两会的建言献策时,代表委员言之凿凿,挺有见地,鼓舞人心,甚至言语锐利,直击要害,让老百姓着实觉得给力,确实说出百姓心声。但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些意见建议如石沉大海,仿佛只是两会期间在河里扔小石子,只是激点浪花而已。

@安崇民:给媒体提个建议:两会报道里,能否努力精炼领导讲话,多反映“代表”“委员”的发言、提议?当然,领导们讲的新鲜话、要紧话、有针对性话,是不能被“精炼”的。

@敬洪: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件一件的办。把一年内不能办到的事搬出来讲,讲多了又办不到,不是成了假大空了吗?应该谈谈最急需要办的那几件事。谈了,就脚踏实地的、不折不扣的办好说的那几件事。让人民信任、放心、拥护才是硬道理。

(整理 李杏)

这些天,从“两会”现场陆续“传来”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从内容上看,它们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既有如雾霾这类全国上下关心的问题,也有代表委员所属领域、行业的重点难点,以及代表委员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

以提案议案为窗口,不难发现,“两会”参加者的政治活跃度在不断增加。过去,我们的目光常常放在少部分“放炮者”身上。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我们对代表委员的要求是不能沉默,把意见表达出来,让每一个提案,每一次表决都有理有据。虽然今天,关于鼓励意见表达的提法依然存在,但可以看到,话题的重心正在从表达意见,转移到意见的内容。

提案议案要提什么?从代表委员的组成方式来看,他们最熟悉肯定是自己所在的领域,也能提出更专业、更有建设性的问题。事实上,大部分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提案,都因循着这个原则。然而,它可能导致一个问题,即一旦提案议案与代表委员的关系太过紧密,一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利益关联性,进而导致立场不够中立,二来所涉问题可能专业色彩太浓,甚至过于偏窄,简单来说,就是跟大多数人离得太远。提案议案的多样性是满足了,却也因此会让问题太过分散,抓不住重点。

“两会”意在共商国是,国家宏观上的问题不少,各大问题之下的子问题也不少。抓大的问题,其实每年都有那么几件,例如税收。单以税收为例,它既高度专业,又因为频频“亮相”而给人某种疲劳,相对于更新更及时的问题,它未必会被放在关注的首位,但对国家来说,把这样的问题放在首位一点也不过分。实际上,放在财税制度尚不完善的今天,它是最重要的问题,而从税制发达国家的政治实践看,即便制度完善,也丝毫不会削弱它在国家政治议题中的地位。这就牵扯出一个问题——怎么面对这种不变且专业的重要议题。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编剧赵冬苓是一个门外汉的例子。在去年“两会”上,她提出《关于终止授权国务院制定税收暂行规定或者条例的议案》,直接对应“税收法定”的重要原则。过去的一年,自学财税知识,并与全国多位相关教授联系,共同研究议案,甚至与人大预算工委专家当面交流。今年,她在议案中更进一步细化了自己的主张,提高了议案的操作性。这一方面说明提案的专业性本身不一定阻碍提案,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其实任何提案都带有一定的专业色彩,但提案所涉问题越是根本和重要,就越应成为常识被推动,而不因“专业壁垒”所局限。

今年另一个典型的跨专业提案来自崔永元。据他表示,其长达数月的国内外调查,以及相关国内情况的证据,都将在提案中体现。尽管国内已经有个人或科学网站,对其纪录片中一些观点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但对于提案来说,观点正确与否可能还并不是最重要的。提案的意义更多还是让大家发现问题,共同关注问题,并要求相关方面重视问题,给一些关乎公共利益的问题以解答。

分享到:
(责编:孙端端(实习生)、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