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只减不增”是政府提质增效的“催化剂”

刘政

2014年03月05日15:16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代表新一届中央政府报告政府工作。李克强指出,各级政府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持过紧日子。要严格执行“约法三章”;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和改扩建,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只减不增,“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据3月5日中国新闻网)

在一些政府部门和机关单位,机构设置臃肿、人员编制超标、“三公”经费过高等问题,一直阻碍着政府提质增效的步伐。与此同时,诸如机关干部“庸懒散拖”、效率不高,机关单位奢侈浪费、花销过大等“并发症”,也不断刺激着群众的敏感神经,并饱受公众诟病。于是,进一步精简机构、减少“三公”经费,成了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看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减少35%。“三公”经费在数字上的减少,正是对中央国家机关在改进作风、提质增效过程中的最好“标注”。同时,中央国家机关也为各级政府做出了好的榜样。在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和“三公”经费方面,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只减不增”,更是为各级政府提了要求、立了规矩,可谓政府提质增效的良好“催化剂”。

“只减不增”催化政府“高效能”。吃“财政饭”的人越多,政府财政的负担就越重。与此同时,机关单位人满为患,严重超过实际工作所需,就会出现大量“闲散人员”,导致“花钱养闲人”的问题。机关干部习惯于“一杯茶、一份报”,久而久之,就会沉迷于舒适享乐,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思想漂浮散漫。李克强总理提出要保证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只减不增,既能够从源头上控制干部人数,实现人员编制的科学配置,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又能找到工作任务与干部人数之间的合理平衡点,确保机关单位“人人有活干、人人高效率”,最终催化出政府的“高效能”。

“只减不增”催化政府“好作风”。“三公”经费之所以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源于个别机关单位不愿收紧“钱袋子”。它们习惯了“花钱如流水”的支出节奏,更精通于“突击花钱”的作假手段,于是便助长了机关单位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的不良作风。尽管中央一再要求,并带头减少“三公”经费,但个别地方的表现依然“不给力”。李克强总理对“三公”经费提出只减不增的要求,无疑又是以中央带头的方式,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在“三公”经费问题上应有的“硬态度”。“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就能促使各级政府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既能提高财政支出的利用率,更能有效改进机关作风上的不正之风,形成务实、高效、廉洁的机关氛围,从而催化出政府“好作风”。

方向已经明确,奋斗正当其时。笔者认为,对于“只减不增”这个提质增效的“催化剂”,各级政府要明白其积极作用,更要立即行动、付诸实践,以更高的认识、更快的行动、更好的效果,切实推动机关提质增效,以更好地推动发展、服务百姓。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