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恐怖主义压不倒人们对公正、美好、善意的向往,它也永远无法泯灭人们建设一个好社会的信心。
2014年3月1日晚9时20分,暴徒袭击了云南昆明火车站,造成29人死亡,百余人受伤。惨景震惊了国人,它让我们第一次意识到:恐怖主义离我们竟如此之近。
所谓恐怖主义,是针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的行为,并以此为要挟,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恐怖主义是现代社会产物,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今天,它对所有国家都构成了威胁。恐怖主义带有鲜明的反人类色彩,是对文明肆无忌惮的残害,对于这种暴行,必须依法严厉打击,绝对不能姑息。
然而,恐怖主义往往隐藏在日常生活中,恐怖分子犹如玻璃柜子里的老鼠,既要将他们清除出去,又要保护柜子完整,这决定了“反恐”的复杂性。对此,只有愤怒是不行的,还需要有理性。应对恐怖主义,不仅需要政府努力,还需要社会力量支持。
毕竟,我们反对的是恐怖行为,而不是反对人。恐怖主义孕育、诞生、发展、膨胀并非一蹴而就,它也有一个过程,清除其产生的土壤,掐断滋养它的资源,这是社会的擅场。换言之,致力公平建设,反对仇恨文化,使自组织变得更加强壮,使社会生活更丰富、更多元,让个体有充分的参与感,这对遏制恐怖主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必然会形成各种不平衡,在发展激情的裹挟下,粗放的解决方案在初期尚能应付,可随着进入平稳阶段,发展速度放缓,各种问题便会浮现出来,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就可能造成社会失败,成为培育暴力的温床。
令人欣慰的是,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正在成熟,昆明火车站惨案发生后,网络出现了许多冷静、理智的声音,绝大多数网友在怒斥恐怖行为的同时,反对渲染仇恨,反对情绪化表达。许多网友自发组织献血,许多大V对境外媒体不公正的报道提出了批评……
事实证明,恐怖主义压不倒人们对公正、美好、善意的向往,它也永远无法泯灭人们建设一个好社会的信心。经历风雨,坚持成长,这说明,只要放手,我们的社会是有前途的,它经得起挑战,它注定会在“反恐”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报评论员 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