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葛剑雄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就讲了这样一番话:“我一直讲,两会期间,我应该是一个‘公共产品’,大家都能用。”为此,一方面,葛剑雄积极汇聚民意,有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又对采访的记者来者不拒,有什么就说什么,问什么就答什么。
这个比喻很新鲜,也很恰当。应该说,每一位代表和委员,都应是“公共产品”。因为他们代表的是选民的利益,行使的是人民赋予的权利。作为代表和委员,能够记住自己的“出厂地”,记住自己是“公共产品”,也是公众意识的升华和责任观念的进步。
每年召开全国两会的时候,笔者都会想,那么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有没有自己想表达的声音呢?不可否认,每年的民意调查也证明,大众所关心的问题,也正是代表委员所关心的问题。但给人的感觉,却仍有一些不如人意。
其一是两会上的一些提案议案,仍然比较肤浅。或老生常谈,或人云亦云,或不痛不痒,没有抓住群众中最活跃最强烈的脉搏,也没有反映出最关键最现实最深刻的问题。每一位代表和委员的身份,既是荣誉,又是责任。人民群众把权利交给了你,你就要表达民意。你若沉默,就是人民失语。
其二是在两会上敢于说话和表现抢眼的代表委员,大多来自于基层。而一些官员身份的代表和委员,发言中仍存在很多顾忌,空话、套话过多。
其三是两会上的敢言、能言没有形成“常态化”。开会时,热血沸腾,信心满满,指点江山,但这阵风吹过后,一切恢复如旧。正如葛剑雄委员所说,不开两会的时候,人大代表也应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应是政协委员。
“公共产品”的最大特色,就是聚集公众的意愿,发出公众的声音,树立公众的形象,接受公众的监督。每一次民意的汇聚,都是时代的先声;每一次民意的表达,都是自身的升华。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公共产品”,在两会上发出“好声音”,推动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