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北青报:救活梁娅难不难?

2014年03月01日10:34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救活梁娅难不难?

  2月17日,35岁的IBM深圳公司管理人员梁娅倒在深圳地铁蛇口线水湾站C出口的台阶上。监控录像显示,在梁娅倒下后有发出求救的动作。三分钟后,有市民发现并告知地铁工作人员。随后地铁工作人员赶到,民警也在25分钟后赶到。50分钟后,11点18分,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发现梁娅已经死亡。

  正值青春妙龄,生活和事业如日中天的梁娅突然身亡,让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最大的问号:救活梁娅很难吗?现实已给出的一种答案是:很难。但是,现实也还有另一种答案:救活梁娅并不难,就看是否采取行动和如何采取行动。

  梁娅之死并非应验的是国人冷漠和不敢救助倒下的人,相反,市民、地铁员工、民警和急救人员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只是伸出的援助之手不大有力,也不是很适宜,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梁娅之死反映的是院前急救问题,当遇到伤、病等紧急情况,而医务人员又不能及时赶到现场时,如果能及时、有效开展自救互救,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伤残、死亡的发生。急救医学的大量实践证明,挽救生命有一个“白金10分钟”的理念。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者,有一半的人能被救活;4分钟至6分钟开始进行心肺复苏者,仅10%的人可以救活;而10分钟以上才开始进行心肺复苏者,几乎没有人能存活。梁娅之死,很大程度上缘于她未能在10分钟内得到有效救治。

  那么,在医务人员到达之前,谁应当对梁娅伸出最有力的救援之手呢?急救医学实践的回答是,她身边的那些学过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人,特别是公共机构和设施内的职员。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地铁员工和地铁站内的服务人员都要进行外伤包扎、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训练,并且能对常见急症进行现场初步处理,对患者进行通气、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初步救治,搬运、护送患者、现场心肺复苏,以及在现场指导群众自救、互救等相关辅助医疗救护。而且地铁站内都要配备急救箱。

  遗憾的是,在国内地铁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逐渐普及和增多的同时,员工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却没有同步配套。在梁娅事件中,尽管地铁员工报了警,但未采取任何急救措施,也不敢上前动她,只能蹲在身边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员工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是不敢和不能对梁娅采取急救措施的主要原因。

  在这方面,国内也有少数地方的地铁做得比较好。比如成都地铁站内的服务人员都进行过外伤包扎、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训练,2012年12月18日,成都地铁华西坝站值班站长熊玉兰接到一名20多岁女子晕倒的报告,立即和同事赶到现场,协助保安一起将晕倒的女子扶到站内椅子上休息。了解了女子情况后,熊玉兰拿出急救箱,找来一支葡萄糖和着热水让女子喝下,大约10分钟,女子脸色恢复正常。稍事休息,女子便继续坐地铁走了。

  梁娅的情况更复杂和困难一些,因为她已经不能说话,但从其手提袋中有一只装着牛奶的保温杯、六块小蛋糕、一根香蕉和一袋圣女果,可以推知她没吃早餐,可能是因低血糖而头晕摔倒。这时应迅速采取急救措施,把梁娅扶起来,拍拍背和掐人中,用梁娅自带的牛奶喂她或喂点糖水,她就可能缓过来。只要救助者知道一些急救知识和掌握一些急救技能,救活梁娅并不难。急救医学实践证明,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只有20%是真正危重的病人,另外的80%都是很简单的问题,有的病人甚至不需要任何处理。

  据上海地铁统计,超过70%的晕倒乘客属于“不吃早饭族”,其中不乏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由于一大早缺乏能量摄入,乘客容易在早高峰挤地铁时恶心、心悸和晕倒。要让救活梁娅们变得容易,须有自救和他救的配合。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也属于他人,尤其是亲人。张田勘(北京 学者)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