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信号差,“一秒钟变砖头”的感觉,让人抓狂。家住嘉定区宝翔路的吴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两年多前,他在搬入现在的家之前,就听说新居移动信号差,可没想到差成这样:好不容易接到一个电话,他必须立即冲进北面的书房,打开窗户,探出身去,不然信号随时会消失。昨天,上海移动公司有关负责人在参加“12345”市民服务热线协调督办会议时表示,经协调,宝翔路基站本月开建,预计半年内完成。
向“12345”反映手机信号盲区、盲点的投诉还有不少。业内认为,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兴建基站。上海的建筑物密度太高,移动通信信号的穿透损耗率居全国第一;同时,随着2G、3G、4G网络的不断发展,频段使用越来越密集,必须要通过增加基站的数量来应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移动通信基站选址难、建设难、拆机多等现象比比皆是。统计数据显示,杨浦区内自2007年至今有23个基站“退休”,7年来只补建了12个,还有11个建不成。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少市民担心基站有辐射,强烈反对兴建。
一边投诉信号差,一边反对建基站。基站就像“垃圾桶”,每个人都少不了,但每个人都不希望它摆在眼前。建也不行,不建也不行,这一困扰各大运营商的行业难题真的无解么?我并不这么认为。
首先,普通市民对基站建设心存疑惑进而心生抗拒,这是为了维护健康权的正常反应,电信运营商应以积极诚恳的态度来应对、沟通。其次,要消除人们对基站的恐慌,政府部门、运营商和行业协会要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宣传。一是说大白话,二是数据说话,基站运行中电磁波辐射值究竟有多大,有没有危害,必须引用第三方权威部门测量的数据。再者,基站设置的规划信息要透明,如果周边居民有异议,要组织召开听证会。最后,基站建设中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有关标准,建成后要定期对基站电磁辐射环境进行安全检测,向相关公众公布。
让公众消除误会,理性对待基站的选址与设置,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