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软环境是否有了很大改变?企业的一个回答是,官员吃拿卡要确实少了,但不办事的多了,过去“公关公关”就能办成的事,现在就是拖。官员没了好处,也没了动力。(2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简政放权,目的之一就是破解企业审批难。然而,企业反映的问题提醒我们,如果公职人员“升官发财”的思想灰尘不彻底清扫,机关作风就不会有根本性的转变,即使少一千项审批,“办事难”也不会有大的改观,甚至比以前更难。
放权不等于放工,而是为了更好地做工。“德为才之帅”,服务的动力来自于宗旨意识、责任意识而不是“好处意识”,才可能持久而稳定。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引导,特别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使公职人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增强服务意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破解“办事难”。事实上,近年来各地在实践中已探索出不少好办法,如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无偿代办制、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认制等服务制度以及“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等便民机制,这些好办法应该全面推行,促使公职人员改进工作作风、讲求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
为确保制度“笼子”关住不正之风,还应该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如建立干部作风网络监督平台、设立类似于110、119的联动快速反应的作风监督举报电话、常态化开展民意测评等。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查核、认真答复和处理,对被投诉举报且事实清楚的,必须给予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