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杏
“小兔皮肤过敏,陪她去打点滴,竟然连扎四针才找准血管,我也想拿刀砍人……”就是这条21日的微博,让广东电视台主持人王牧笛成了网民们“声讨”的对象。中国医师协会甚至向其单位发出公开信,称其“应该下课”,广东电视台纪委则表示正对王牧笛进行调查。(2月24日《法制晚报》)
一场来自微博的“轩然大波”,起点是博主心疼自己女友而“打抱不平”的过激宣泄,却点燃了各种愤怒,展开了患者与医护人员两大立场的争论,乃至上升到敲碎不当言论者饭碗的程度。事实上,这场“大战”交战双方的表现明显都情绪满满,激愤难当的前提下,究竟谁对谁错就不必细说了。
回头来看,医患关系这个话题的舆论倾向似乎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当人们互相诉苦看病的“艰难”经历时,“受苦受难”的患者同胞们仿佛找到了组织,抱团取暖,医务工作者和医院的形象一落千丈;然而,当全国各地陆续发生多起恶性伤医、杀医案件时,“白衣天使”们的委屈也博得了人们的同情和理解,情感的天平又开始偏转。
于是,患者和医生究竟谁更“可怜”似乎有了“竞赛”的意味,而道义力量呢?远在天边。目前医患双方的气势都开始变得咄咄逼人,患者和医生都不甘当“待宰羔羊”,纷纷要求维护自身的权益。无论医生护士还是求医问药的患者,只要遇到一点不顺、不满意,或者仅有怀疑这唯一的依据,或者被恶语相向,动辄怒不可遏,敏感异常。
现在看来,所谓的“道义”,已经化解在混战互掐之中,如果我不对,那你更不对。谁也站不住脚,大家都是“弱势群体”。这种“打群架”的混乱局面,在医患关系里表现得特别突出。
其实,交流对话不畅根就在于互不信任,多少都有些“被害妄想”,老觉得别人有恶意,诸如护士故意多扎我几针,医生就想赚钱甚至不顾我死活,所以我一定要“以牙还牙”——到头来苦了自己,更苦了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