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长江日报:怎样开启“请客不收礼”之门

易国祥

2014年02月21日09:20    来源:长江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怎样开启“请客不收礼”之门

近日,《光明日报》的专题报道:该县屏山镇长溪村支书赖运根说,本村从1992年左右开始“请客不收礼”。具体始于何时、何人,已无人记得,他认为:“可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有识之士或者首先富起来的人,乐于回乡置办酒席免礼请乡邻吃,改善乡民生活。免礼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一个新规矩。”

“请客不收礼”之门原来是这样开启的。它并非始于哪一级官方组织,跟当年农民为了吃饱肚子搞“大包干”一样,是由民间自发兴起的。可贵的是,当地官方及时顺应了社情民意,并成为“请客不收礼”的强力推手。

了解了这个公序良俗形成的源头和经历的三个阶段,人们希望化解人情之灾的某些幻想,有可能回到现实。不要寄希望于好的民风从天上掉下来,不要指望哪一天就能开始免礼的新纪元。

把每个人摆进你游走的江湖,你可能是一个送出很多礼金的人,也可能是一个接收礼金很多的人,你也许收支平衡,但对于与你往来的亲朋乡邻,肯定有很多不是顺差就是逆差。面对现实,抽刀断水式的免礼,很可能会是场上免礼,场下补礼。怎么办?

其一是要理清“历史旧账”。这是重塑新风尚的一个症结,你到一个人家送了你千儿八百或更多人情的家里去免礼做客,于情于礼都难过那个坎。如果你想行免礼之礼而心安理得,可否利用对方重大家庭建设或者遇特殊困难之时予以补偿?

其二是要重构“礼金标准”。请客免礼固然好,但除去红白喜事,新友之间的来往不可能没有丁点儿经济来往,很多地方,即使是红白喜事,一下子不可能完全做到免礼,最重要的是把礼金标准降下来,简约朴实,聊表心意。

其三是免礼要“始于足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石城“请客不收礼”肯定有人领先,但更得益于众人捧柴。每个人可以从小处着眼,有所作为。我在母亲去世时,虽然不便全免请吃,就听从家人的建议,把村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免费请吃,效果也很好。

像石城县那样,由有识之士和富人引领新风尚固然好,趁当前整肃党风政风,由官方倡导和带头简办红白喜事,更是难得契机。同时,让扶贫济困等措施即时补位,辅之以正能量的宣传,一个金钱味淡、人情味浓新民风的形成就一定指日可待。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