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楼盘日渐林立的广州番禺石碁,社区工作者将2000多人之众的广场舞大叔大妈们收编为“正规军”。登记在册的广场舞队伍活动时间及地点由石碁文体中心统筹安排。还通过各类培训,文体中心将广场舞队伍的骨干成员培养成社会体育指导员,让他们变成老师。此举不仅减少了扰民,还令广场舞异常活跃。
广场舞对周边居民能带来吸引力,同时噪音扰民也成为城市长期之痛。一直以来,政府基层部门对此管理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一是因为没有强有力的法规、装备和执法队伍来约束,二是广场舞毕竟不是走鬼档,“危害”不能相提并论,真要硬管,还有可能伤害了社会和谐。于是,长期以来,管理者只能停留在劝阻的层面,几乎无法实现硬约束。
如今石碁的做法,基本上就是一种恢复政府对民间的“感知力”,也是对民间需求的顺势而为。既然民众有这个需求,那么首先就要满足,包括场地、项目和时间。然后,再以有利条件,比如通过培养舞蹈老师带队的形式,让各个队伍变得更加正规化。一旦顺利完成这种交换关系后,那么场地和时间的有序性就会形成,并因此达成契约关系。
当然,广场舞能如此顺利地被收编,也需要基层组织亲力亲为去做才能实现的。毕竟这种事情对某些政府部门来说,实在太细微,小得不能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和政绩。相反,基层人员还要花费口舌,平息各方矛盾和需求,未必所有人都有动力去做这种芝麻绿豆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广场本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空间,参与人员的来源也不是一个固定的群体,聚散离合、形式规模也不是那么容易控制的。管理方想成为“总指挥家”本来就不会是一件很讨好的事情。
可见,即使有了有形之手管理,也不等于就能彻底能控制民间活动的方方面面,甚至可能会由于舞蹈时间错开,导致全天更多时段内都有了此起彼伏的声浪,噪音并未因此远离。同时,还可能因为有群体被安排在非黄金时间产生不满,进而产生冲突,会争地盘、唱反调。以此为样本观之,在民间和官方的交锋与妥协中,总会存在有不少灰色地带。但只要政府能放低姿态,也放手给民间活动更多的自治权,再通过大框架来进行约束,应该能促进此类活动的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