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上午,央视对东莞市部分酒店经营色情业的情况进行了报道。9日下午,东莞市委、市政府迅速召开会议,统一部署全市查处行动。东莞市从下午开始,共出动6525名警力对全市所有桑拿、浴足以及娱乐场所同时进行检查,并针对节目曝光的多处涉黄场所进行清查抓捕。在东莞国安酒店,警方查处了多对涉嫌卖淫嫖娼的人员。(《中国新闻网》1月10日)
央视报道之后,东莞色情行业再度引发外界关注。作为有名的世界工厂之地,东莞的色情业的泛滥,固然跟其产业承接、区域定位和特殊背景有很大关系,但根本上还取决于地方治理的暧昧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取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东莞的色情业也绝非一天就如此泛滥成灾。作为名声在外的“性都”,其色情业名声早成公认的事实,以至于成为一张地方的新名片,何以地方政府会失聪失明,让其滋生蔓延而造成今天的现实?
尽管色情行业的非与非罪,合理与不合理,法与非法存在争议,但在法律和道德的层面上却被禁止,“扫黄打非”已然成为国家行动。在一轮又一轮的集中整治中,为何东莞的色情业依然安之若素,甚至发展壮大?2010年,东莞地下色情行业经理人表示,在东莞大概有10多万的小姐数量。整个地下色情业和其直接、间接的关联产业,每年产生接近400亿元左右的经济效益,而东莞的GDP为3700亿元。10多年间,大大小小的整治行动在东莞多次开展,历次扫黄行动中也取得了或多或少的成绩,可运动战一过,地下色情服务又卷土重来,甚至较此前更为猖獗,直至一次新的更大规模的扫黄行动被逼着展开。
究竟是“保护性打击”还是“应付式治理”,确实值得进行“不看广告看疗效”的拷问。坚挺的色情行业背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治理态度,才是最需要解读的关键所在。
一度以来,对于广西传销打而不绝,中国反传销协会负责人一语道破天机:当地经济能从中受益,大量外地人拥入能拉动经济发展。当地一些官员也承认,正是因为将其当成一个产业来做,才使传销等违法行为完全失控。从食品监管中的“执法为利”,到交警管理的“放水养鱼”,到治理超载的“合法漂白”,再到环境保护中的“衣食父母”,“权力经济”和“执法经济”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已经成为通行模式,并最终表现为地方保护主义。前不久,广东毒品“第一大村”被清剿,在这个有着14000多人的村庄,两成多村民从事冰毒制造,村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均涉嫌带头制毒。然而,在光天化日下,在法治社会里,一个“制毒村”竟然能招摇“成长”,其背后的教训需要持续反思。从根本上讲,还是在地方保护主义之下,与地方党政不作为有着直接关系,以至于养虎为患。
相比于安全、毒品和色情本身来说,地方保护主义下的行政不作为才最值得警惕。要对色情行业形成持续的打击,要让其得到根本的治理,最关键的,还得通过刚性的行政问责和绩效考核,打破地方保护的惯性和行政执行的惰性,使其真正发挥“治理者”而不是“保护者”的角色。如此,“性都”东莞的形象才会真正得到扭转,地方治理的成效也才经得起检验。